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5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33.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34.
本文探讨了弗朗斯和罗布提出的理性讨论者十戒原则,及其对目前大学英语辩论赛沿用的议会制辩论模式的适用性,并结合“外研社杯”辩论赛的案例分析,指明议会制辩论过程中辩手的权利、义务和应该尽量规避的误区,希冀对英语辩论赛的参与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5.
童庆炳主编高教版文学理论教程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它深刻影响着众多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章辉、陈雪虎两位先生对它持有不同意见。通过剖析章、陈二先生的观点,指出童本教材的缺陷,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这将促进文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6.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较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却难以实现培养人的价值目标,“小组合作-学生施教-辩论研讨”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理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督促学生从学会“回答问题”走向“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质疑能力,使其天赋、个性、人格得以完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7.
本文研究一位用思辨能力方法教授中国学生英语辩论课的美籍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通过对该教师一年的课堂观察,结合思辨能力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该课程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32年,他与当时的教育学者对教育学的学术价值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本文探讨了此场论战的背景、过程并与美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大论战”作了对比。评析此场论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把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理解他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9.
"量刑辩论"改革的提出,是寻找公诉权、辩护权与裁量权连接点的有益探索,公诉人在案件公开审理时发表量刑建议,而辩方则可以对这个建议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就被告人如何量刑、量刑的具体幅度展开辩论,这实际是对法庭辩论的细化,为法官量刑提供一个参考,有利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均衡的作用。因此,为深化与完善"量刑辩论"改革,建议适当限制量刑辩论的案件范围、强化裁判文书对量刑部分的说理、明确量刑建议的内容。  相似文献   
40.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观念通知"行为。构成自认的事实对当事人和法院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的自认对法院没有约束力,自认的撤回条件不清晰,自认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事实。应当从确立真正的辩论主义原则和完善民事诉讼立法这一宏观与微观角度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