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6115篇
科学研究   407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328篇
综合类   465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21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652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460篇
  2007年   581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508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李政道科学艺术观给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观给数育的启示是:求实创新是教育的出路;未来教育科学与艺术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2.
针对董学文等同志认为“把文学简单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可能更贴切些”;“用‘呈现在语言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学是欠妥当的”等观点,论证了把文学精确地界定为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式,”就会掩盖文学本质属性中的主导方面;“审美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3.
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认为,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理念已不适应艺术发展的需求。新理念认为:在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人们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4.
中国传统特殊的地域文化、农业文明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孕育了体现出生命美学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 ,其突出特征就是将艺术看作是人的主体生命的对象化 ,以人拟艺 ,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一系列的重要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与美学学说 ,既显示出中国传统美学的鲜明特征 ,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5.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主要致力于艺批评工作。这里着重从捕捉鲜明个性、驾驭思想艺术、运用对照比较和散美的笔调等4个方面探求茅盾对17年作家作品论的魅力,从而有益于今天的艺批评。  相似文献   
56.
当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始终以受教者的美感成长和爱的教育为根本内容。在美感体验中,艺术作品一旦进入个体的审美视角,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便被激活,成了与欣赏者对话、交流的对象,并向欣赏者展示其生命运动的深层价值。爱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其鲜明强烈和独特有效。  相似文献   
57.
在艺术设计的本科教育体系中,除了方法论和基础理论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审美文化和理论需求物化成实体的实践教学。而在实践教学中,工艺性和艺术性常常处于对立统一的体系之中,如何寻求平衡,使二者在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中相互促进,是实践性教学探索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实验室和工作室教学相关侧重点的探索,力求解决实践教学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互动问题。  相似文献   
58.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十分重要。新疆艺术学院从艺术教学、艺术排练、文艺演出入手,摸索和探讨双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科学地推进双语艺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9.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与文学生涯中,取得了适合自身个性发展和他人无法取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60.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理、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