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北宋大中祥符间,太守高惠连“迁府学,击断石笋”。时隔125年,被秦桧迫害南来知泉的刘子羽,于南宋绍兴间在退休官员柯述迁复的基础上重建“左学右庙”。张读、李邴两位宿儒联手撰书《泉州重建州学记》,树碑勒铭,叙府学之变迁,抨击高惠连,讴歌刘子羽。通过对地方上这一历史事件的窥测,试图揭示宋代泉州缙绅士人的思想情感、审美选择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2.
人生的珍贵与单向性,使得生命与生死观念的问题具有恒久弥新的探索价值,也成为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基点。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较为典型的美学精神为基础,以选定的典型个案——东晋名士为对象,结合庄子与郭象的生死观,对此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3.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社会身份群体的形成同时也是西方科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体制化发展开端。"科学士绅"亲身实践科技以整合社会、领导公共事务,西方科技由此借道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体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社会成员具有规制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4.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之间往往会因各种利益纷争而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士绅往往在纠纷解决中充当民间调解力量,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做好自我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道德的力量来调解矛盾。  相似文献   
55.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历史条件的变化,江西士绅阶层在社会流动中呈具出一种多元分途的态势。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不同层次的士绅在这场社会剧变中心态和行为模式各异,但总体上推进了江西辛亥光复的进程。反过来,这场社会变革又和江西士绅阶层的前途和命运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并对之后的江西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王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和学术人物。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王运政治思想缺乏研究。虽然王运在政治上并非完全没有可称道之处,但总的来说,王运植根于封建思想文化土壤,盲目地排斥西方先进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反对创办新式工商业,反对改革政治制度,反对民主革命,是封建保守派绅士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7.
陆机、陆云兄弟是西晋之世江南士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吴亡之后 ,为了建功立业 ,维续门第 ,陆氏兄弟赴北求仕。由于当时强烈的地域观念和敌对意识 ,他们屡遭北人之轻辱 ,只得在政治的夹缝中谋求进取与生存 ,但最终仍受到北人的陷害。作为儒学世族精英人物 ,陆氏兄弟为人与从政皆以儒学为准则 ,这在西晋末年的乱局中必然遭到为非作歹的佞小的妒恨。作为南人 ,陆氏兄弟在北方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有力的援助 ,终于遭到杀身灭族之祸。  相似文献   
58.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关于"符伍"问题的辨论,反映当时士庶之间在法律规定的量刑标准上并无明确区别;士族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占有土地及奴客的多少;奴客作为士族地主土地上的主要劳动者,其劳动大多是分散的;奴客在法律上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人们对奴客的传统看法,晋宋之际,奴客在法律上已逐渐由权利客体成为有部分权力的法律主体,反映了"奴"向"客"身份的靠拢及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59.
“豪族共同体”论是日本学在研究的中国六朝史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尽管国内学对其理论构架多持否定态度,但笔认为,“豪族共同体”本身的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乡里社会组织的特殊社会集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应予以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清末学务场域的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中的废科兴学活动是一场权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士绅的权力体现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处境困窘的地方官联合生计被夺的下层士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研究表明:在清末,地方官失去了在地方社会的占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将士绅想象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文化生活,因而一味地采用整体化研究方式,不足取,“上层士绅保守下层士绅激进,”这个流行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