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有法理依据,也有政策赋权。以主体间性来理解“双重身份”的本质,是对教书育人天职的正确解读。加强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对话,可以有机统整角色期待和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12.
对话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与超越.对话促使师生主体间性的达成,解放了教育主体;对话要求师生共享教育话语权,解放了教育权力;对话实现了文本的交互传递,解放了教育文本;对话达成教与学的目标统一,解放了教育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3.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14.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5.
新课程教学中的主体间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较大的价值。它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人文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改造教育方法,建立能动、创新的教学场。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两种误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体性缺失;穿新鞋,走老路,学生主体性缺失。应采取有效策略,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6.
互动与提升:当代文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材学习与科学研究,学科课程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有目的的活动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从重视单子式的主体到重视主体间,从充分发挥主体性到注重主体间性的实现,无疑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7.
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其理解需要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兴趣与世界现的关系;第二,哈贝马斯主体问性思维的特征;第三,哈贝马斯社会现的特征;第四,生活世界与诸世界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社会哲学的中心概念,对其理解是通向哈贝马斯理论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8.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