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02篇
教育   3806篇
科学研究   1521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65篇
综合类   34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个人将自己合法购买的书籍扫描并制作成电子文档用于在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行为通常受到各国著作权法中关于“合理使用”条款的豁免,但代人扫描制作电子书籍的服务在日本法律中则被判决为侵权。由于中日著作权法的差异,该服务在中国法律下可能获得完全不同的合法地位。过分保护权利人或许合法但未必有益,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积极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才是电子书籍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2.
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林  杨小唤  陈思旭  蔡红艳 《资源科学》2015,37(10):2030-2038
耕地后备资源储量调查及适宜性评价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3S技术支撑下的室内分析和野外科学考察相结合,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江南四省(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以“一票否决”和“设置容许度”两种方式对纳入的生态安全性指标进行区分,实现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提取和评价。结果发现:江南四省共有未利用土地8 992.30km2,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5 394.70km2,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上已开垦殆尽。储量少、质量低、分布零散是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小面积耕地后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江南四省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3.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资源科学》2015,37(10):2018-2029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势、开发密度的空间格局密切相关;未来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发展方式等来调节承载力与压力之间的平衡,并重视引导各类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来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张陈俊  章恒全  陈其勇  龚雅云 《资源科学》2015,37(11):2228-2239
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整体和分组检验不同类别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发现,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地区和用水类别密切相关,全国组别的总用水和工业用水、东部组别的工业用水、中部组别的工业用水、西部组别的总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形态;各省份当前用水量所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警惕用水量下降后再次上升的“反弹效应”。同时,本文对31个省份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倒“U”型形态普遍存在,且发达地区拐点值大于欠发达地区;另外,对部分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非参数估计,与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对待不同的用水类别,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以促使用水量保持稳定或下降,避免出现“反弹效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其跨过拐点实现用水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995.
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枫  董玉祥 《资源科学》2015,37(11):2179-219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②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③农业生产和资源供给功能在所有区县均减弱,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其它子功能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农业生产、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县级市和远郊区高于近郊区和中心城区,生态维持功能北部区县高于南部区县,文化休闲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其它子功能基本是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高于远郊区和县级市。④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996.
纪陈飞  吴群 《资源科学》2015,37(11):2193-2201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由强调增长的速度向注重发展的质量转变的新常态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这些陆续颁布的政策的效率如何,对城市土地进一步集约利用以及实现上述“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从政策内容出发对其进行量化的方法;然后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政策量化结果,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指数;最终评价了2004-2012年间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结果表明:①从政策内容出发的量化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对政策进行量化,并且能直观地反映出政策效率评价的结果;②南京市在研究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今后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意连贯性和整体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97.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生态风险空间差异的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文仕  姚尧  黄鑫  焦云腾 《资源科学》2018,40(10):2073-2084
近年来,中国各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安排项目及其资金投入的先后顺序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已成为土地整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在“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整治潜力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风险模型(RRM模型),对华池县15个乡镇的生态风险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确定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结果显示:①华池县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划分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4个等级;②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划分为整治优先投入区、一般投入区、投入紧缩区、限制投入区,并从管控风险的角度提出各区域未来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和注意问题。研究表明:运用相对风险模型(RRM模型)评价生态风险更符合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土地整治优先序符合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际情况,在确定土地整治资金投入顺序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中游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思  胡守庚  熊婷  邹谢华  朱繁 《资源科学》2018,40(11):2213-2224
在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设计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江中游经济带为研究区,以325个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土地利用形态(显性/隐性)转换的视角构建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为典型地类的转型模式要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析新时期新目标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要求,甄别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转型方向,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主导性原则,总结归纳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包括规模与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u+Ru+主导型)、规模控制而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uRu+主导型)等四种;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和产出能力稳定型(DcRc主导型)、规模稳定而产出能力提升型(DcRc+主导型)等四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增加型(Df+主导型)和规模稳定型(Df主导型)两种。模式研究有望能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带各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韩家彬  张书凤  刘淑云  常进雄 《资源科学》2018,40(10):2015-2028
农村土地确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土地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农民,必然深刻影响土地流转投资、关系专用性投资和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数据库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数据,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经验验证发现,确权使农户转出土地意愿提高,转出土地面积增多,转出价格升高;确权对不同类农户转入土地面积的影响有差异,确权提高了转入面积在0.2hm2以下和0.6hm2以上农户的转入,抑制了转入面积在0.3~0.6hm2农户的转入,解释了确权是否推动土地流转的研究争议。确权推动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对经营面积0.6hm2以上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交互项回归结果验证了确权通过作用于农户土地流转投资、土地关系专用性投资,进而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机制。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确权对不同地区、地形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影响有差异,确权显著提高了经营面积在0.6hm2以上、东部平原地区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