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382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2篇
综合类   30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the dream cannot be controlled by the strictures of language or the conscious mind, and in its insistently disobedient character, is unwilling to submit to the demands of a deliberate and conscious curriculum. Indeed, we might say that what dreams represent is the absence of education itself, and a mobile energy antithetical to a fantasy of smoothly functioning teaching. In this article, we approach the question of dreaming’s place in education through two intertwined lenses: the conceptual and the literary. First, we intersperse throughout our paper excerpts from an untitled fictional narrative about a group of students who become progressively more beaten up, and whose teacher is unable to see their bruises, as they embark on the precarious task of expressing their dreaming, creative selves. We also turn to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in particular, Thomas Ogden’s theory of dream thinking)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netrable nature of the dream, and ask how such qualities of unrepresentability might challenge our desires for answerable questions and legible answers. We end this piece with a recogni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shared experienc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ay also support a place for dreams.  相似文献   
92.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尚“雅”、尚“静”、求“善”、尽“美”。从上古三代到今天,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支柱,始终支配和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活动,就必须对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系统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本拟从剖析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两个方面加以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3.
传统家训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家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无疑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就必须改造和扬弃传统家训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精华相承接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训文化。  相似文献   
94.
笔是相对史笔而言的。司马迁撰述《史记》,既用史笔也用笔。史笔旨在考信去伪,直言录实;笔旨在拟虚补罅,饰词运事。笔在《史记》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大抵体现于五个方面,即猎奇述异、夸张渲染、拟话代言、议论抒情和细节描写。笔的运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使《史记》在雄踞史坛崇高地位的同时,也迈进了多姿多彩、绚丽灿烂的学殿堂。  相似文献   
95.
十七年文学是阶级与政治泛滥、性别有意识解构的“父”性政治特权时期,也是男性“文学父权”神话之笔蔓延、创造隐喻意味及传统意象的特殊阶段。阶级和性别的结合,并非证明性别比阶级更具特权性,只是对传统神话的分析批判多了一层视域。  相似文献   
96.
论传统文化模式对教师教育观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观转变障碍与传统文化模式影响有关。我们应该站在社会文化、社会认知角度来审视教师教育观转变问题。重视教师的主体精神,用智慧明辨经验、驾驭知识,是实现教师教育观转变与更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中国20世纪100年的现代主义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并形成其独有的历史发展规律,它对20世纪中国学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99.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也是巴蜀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艺思想与巴蜀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苏氏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化之中,又为巴蜀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相似文献   
100.
当代著名批评家王彬彬往往以社会学批评方法从事批评实践活动,表现出三方面主要特色:儒宰的入世精神和浩然正气;对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坚持和对现实的批判;学理性和文学性俱佳的文本形式。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