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中国武术运动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武术的国家性与国际性对立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纳。武术的国家化是其国际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与最大冲击。正确理解武术国际化与国家化的辩证关系,应树立正确的态度。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8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和扩展,从哲学的角度对全球化进程加以分析,通过历史性探索其脉络和动因,分析当今全球化在经济、政治、化以及伦理等多方面的特殊发展进程,是理论上应有的前瞻性回应。  相似文献   
83.
21世纪初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社会历史大变迁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本土体育文化产生了文化本体的变迁,面临着整合创新,既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体育的本土化,又要逐步实现体育的国际化,正确处理好体育文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探讨中国体育国际化的思路和方法,发展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84.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它融合东西,贯通南北,以鲜明的民族化进程为特色,在佛教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本文重点列举了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鲜卑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在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特征反映,并通过这些特征因素对云冈石窟的民族化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5.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教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86.
工业设计的不断深入,使产品符号学在更深的层面上和产品设计结合在一起。本文从灯具设计的形、色、质等设计符号方面对灯具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民族化的符号从产品的形、色、质等方面将产品的设计元素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整合。民族化符号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语言,增强了产品的美学价值,使灯具的设计形式更人性化、个性化、独特化,使其文化价值和象征价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7.
符艺 《高教论坛》2012,(9):124-126
中国油画的百年史是一段学习与创新的历史,是数代艺术家们自觉地探索中国油画自己道路的历史。作为中国自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著名艺术家和典型代表,吴冠中毕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绘画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他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冲出了画种的藩篱,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方向,为中国油画和传统水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性地将中国艺术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教育民族化突出地反映了科举制废除后传统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的遗留,如"新学"课程设置、学堂奖励出身和存古学堂等。  相似文献   
89.
清末新小说中的女英雄不但参与暴力革命活动,有的还舍“身”作妓,或以国为“夫”,终生不嫁。“秋瑾之死”的舆论风潮,是文学启蒙向舆论抗争转型的标志。文本的互文性,使得相关的文本氤氩升华为彼此互补的一个全新语境,并由此梳理出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革命女性谱系,以及这一身体国家化的自觉。“革命一献身”这一主题,暗含着伦理必须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启示。  相似文献   
90.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形成于20世纪初油画被引进中国之际,中国的"油画"意识始终对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形式呈现出自由化现象,这正是当代美术教育的结果。一直以来中国油画强调和重视"民族化"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实现"民族化"的意义上谈论中国社会中的艺术和教育。当代中国的"油画"和美术教育应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以独立的知识系统轻松、从容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