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6050篇
科学研究   21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67篇
综合类   48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609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2.
生态批评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就是要"历史的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我,雪豹……——献给乔治.夏勒》就深刻的体现了他浓厚的生态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文章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让诗人强烈的世界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直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让诗中对生态意识的思考和生态理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33.
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历来有多种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这些所谓"好课标准"都是成人所构建的。课堂生活是孩子们经历最多、体验最深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现象学研究要求关注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生活体验(世界)",关注教育的实际发生领域,关注生活的意义。由此,本研究旨在用教育现象学的方式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用描述性的语言勾勒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课堂"。  相似文献   
34.
艺术设计的诞生是工业社会下生产的产品、人的生活用品的诗化过程。  相似文献   
35.
莫迪利亚尼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画家、雕塑家。他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表现世界。其独特性在于他画作中永恒的忧伤 ,在于线条勾勒的无穷魅力 ,在于追求神似 ,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莫迪利亚尼沟通了各门艺术之界限 ,以一种平和中的激情联系了传统与现代 ,表达了一个有诗人气质的画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3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是常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虽因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党的建设的主题不同,但其党的建设的思想原则是一脉相承,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觉”。  相似文献   
37.
塞万提斯和鲁迅都在不同意义上开创了现代文学,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双重现代性建构。本文对塞万提斯和鲁迅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开创意义与内在源泉进行比较,试图凸现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创作的本质内蕴。  相似文献   
38.
学院批评主要指高校教师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著作,它是我国目前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批评要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努力贴近文艺工作现实,大力进行理论整合,切实建立起“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良文风。  相似文献   
39.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对四言诗发展脉络的梳理,探讨了四言诗由盛到衰的三方面原因:相对于五、七言诗,它的音节节奏和拍节节奏单一,典重板滞而变化不足;创作过程中,“伤渊雅之致”,失去了四言诗的本色;古代诗体演变和进化的规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