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张建刚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34-36,50
哈代的宗教观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宣扬了博爱、原罪、救赎等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端叛逆的异教徒,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化向善论等异教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批判了基督宗教,塑造了一个个异教徒,通过他们的悲剧生活控诉了教会的陈腐和基督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72.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陶行知的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解读,关系到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的解读,是"陶行知与现代化"这一课题不能回避的问题.剖析陶行知民主思想的实质内涵,应从他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入手,而不应从改良主义、教育救国论的政治定性入手.陶行知是温和的国民性决定论者.他的民主观是以进步的、进化的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现代化方案的一部分,也是他的民主主义方法论的一部分.生活教育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上人"的"价值观"所造就的国民性不能适应民主生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青年毛泽东将挽救民族危亡视为神圣的人生使命。他提出“奇杰”救世的主张,又将民众的大联合作为拯救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但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贯通。其圣贤救世的主张突破了前人的英雄史观.具有了民众的坚实内核;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找到了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这就为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4.
私权利之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2005年被取消报考一本院校资格的李洋等28名“高考移民”为例,从私权利之视角剖析“高考移民”现象合法、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正当的户籍迁移手续进行的“移民”,具备合法性。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势下,“移民”是考生的一种自立救济行为,具备合理性。要缓解高考移民现象,需将迁徙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公平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监督,从而达到保障全国考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5.
本雅明哲学既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又是对救赎的诉求.他对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和政治弥赛亚主义历史哲学的论述,均为此目的确定一个认识论基础:回归真理,回归源始,或回归到主体间的非暴力和谐关系之中.因此,只有基于他的真理论,我们认识他的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6.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77.
男人如何安置自己的灵与肉,如何通过女人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村上春树与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直子与绿子共同构成了男性作家对于美好女性救赎男性灵魂的想象,然而,“肉”的缺席使得不真实的“灵”与爱无力确立男性的存在。张爱玲则以女性立场书写男性欲望投射里的情妇与妻子,以娇蕊与烟鹂红白玫瑰身份的转换,道出了男权中心主义在灵与肉之间的焦虑与尴尬。男人只有以创造性的生活为依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确立了自己的“在”,才能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建立新的二元性生活,找到自己身体与心灵的位置。  相似文献   
78.
D.H.劳伦斯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可贵心灵.他的一生,始终萦绕着一层神秘传奇的光环,令世人唏嘘不已:被公认为时代叛逆者的他,遭际了难以计数的误解和诘难;而且劳伦斯幼年即身染恶疾,终生深为死亡的阴影所扰.但是,尽管如此饱受非议、痛苦难当,劳伦斯从未放弃希望;相反地,他通过激情洋溢地笔耕不辍,在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不遗余力地赞美生命,播种希望,尤其是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所有的主要人物--查泰菜夫人康妮、守林人梅乐斯,甚至包括在战争中深受重创并因此身体已支离破碎的旧贵族克利福德--虽然都曾因冷酷无情的现实而失落和彷徨,却仍旧笃信生命的强大力量,并且通过和谐的性爱、执着的热情和不懈的奋斗,成功地实现了各自的救赎.就这一点而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无疑是一首激情澎湃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79.
绝望-拯救-回归是都德(Daudet)小说创作中宗教主题变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由宗教仁爱思想所形成的故事格局在信仰迷失的具体语境中被肢解,朴实、秀美的故乡普罗旺斯却对应着昔日宁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家园,回归自然的人类原欲便引发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梦想—而这既宣告了宗教文化传统中拯救主题的结束,也是它的延伸。  相似文献   
80.
《过桥》是格雷厄姆·格林娱乐短篇小说,作品中的宗教寓意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而愈加清晰。文章题目中的桥,故事的陈述者,故事主人公,以及并不显著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的狗,都是作者宗教原型的寄托。故事情节紧凑,小说主人公卡罗维先生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上有过面对桥的抉择,有着面对陈述者即上帝的愧疚,也有着对象征着忠诚和宽容的狗的厌恶。但是最终卡罗维先生成功地走上了救赎的道路,并且看到了桥另一边的风景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