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414篇
科学研究   6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3篇
综合类   16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理学负的方法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禅、诗三方面阐述新理学负的方法,认为它是把握其最高哲学本体———大全的方法,其从无说有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赵孟 作为赵氏宗室而出仕元朝 ,长期以来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与讥讽 ,认为“有伤气节” ,并影响到对他的艺术作品的评价。但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应将赵孟这一历史人物置于宋末元初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探析。从他与南宋宗室关系的淡漠 ,他对南宋末年黑暗政治的不满与失望 ,再结合元初统治者忽必烈所采取的对汉族儒士、赵氏宗室的怀柔政策所产生的作用 ,综合考察后不难看出赵孟仕元是一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中事。因此 ,对赵孟仕元不必多加指责 ,更不必为此贬低他的艺术成就及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3.
精神反叛与灵魂拯救--王小波创作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作家王小波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旨在揭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无的文化虚荣心和面对现实的畸形承受能力。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人格上的精神反叛以及由精神反叛的初衷引发的灵魂拯救,从而在精神反叛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从当前文坛文本肆无忌惮的性描写与传统士大夫文化对“性”躲躲闪闪的道貌崖然的尴尬对抗中,揭示其“性学”的真实内涵,指明灵魂拯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94.
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关系,找到了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物质条件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保证、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与此相对应,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等因素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5.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996.
邓小平发展观浸透着以人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丰富的内容至少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对改革开放的一切问题的思考和评价的基点放在尊重民意上;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际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包括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坚决地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依靠和尊重人民,特别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读邓小平发展观根本理念,揭示和阐发其丰富的内容,深刻领会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既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丰富邓小平发展观,也有利于更自觉地掌握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97.
倾注血泪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昌龄在其著名的宫怨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哀怨的宫女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诗人在对幽囚的宫女深表同情,从而唤起人们对罪恶的嫔妃制度憎恨的同时,也深深地寄托了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998.
士阶层头脑中立功取名的观念根深蒂固。《史记》士形象的描述,倾向于剔除为富贵荣华努力的过程及心态,力图把这种行为精神化。既反映了士的理想人格,宣扬了功成身退的理念之美,又承认士求富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显示了司马迁辩证发展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拟从主题演进、人性畸变、叙事特征、审美意蕴等方面对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痛失》进行评析,揭示县镇官场中的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从而凸显作家关怀人生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以海子为重点个案,以透析诗性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之基本进路为观照视角,以考量审美与信仰作为潜在极性的抒情场中诗性个体的精神生态深富悲剧色彩的两重性表现为主线,试图触摸一下诗人"生命叙事"的内涵,找出某些贯穿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值"函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