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472篇
科学研究   8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建安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还建立在“比德”的审美观念之上,但有些作品已经开始了由“比德”向“畅情”的转化,更可注意,山水景物已经逐步呈现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现代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语言本质上是隐喻性的,现代隐喻观的主要思想包括认知心理学、多值法、原型说和概念隐喻等。结合实践分析隐喻,在外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在经济领域里被广泛应用.对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经济理论,翻译经济文章.针对经济文章的文体特征,根据译文读者对其文化内涵的熟悉程度,译者可分别采取直译、意译、换译及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94.
从认知角度论述了隐喻意义的产生,提出隐喻意义是两个语义场互动的结果,隐喻是人类组织、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  相似文献   
995.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人们常常通过隐喻来讨论、思考和认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理论和实际都表明获得、理解和产出隐喻的能力对外语学习非常重要。在简述隐喻的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隐喻意识在语言学习,尤其是深层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此外,还指出了发展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的重要性,以及隐喻意识在词汇习得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比喻耗损是比喻文本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多次使用而呈现出的老化与耗损形态.其实质是比喻性的耗损.主要有词语(组)耗损、句法结构耗损、语境耗损、语体耗损等四种形态.它们与比喻贵在创新的原则相悖,必须针对这四种耗损建立相应的激活机制,重新赋予比喻鲜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97.
英语写作技能是语言四个基本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本文通过大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认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采用综合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技能的结合,只有给学生传授英汉语篇衔接差异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篇衔接意识,才能使写作行文自然语篇连贯,并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8.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999.
通过考察相关史志、资料、实物等,我们发现理学鼻祖周敦颐在一地任职时间最长及到一地任职次数最多的,均是湖南郴州,并且在郴居官清廉、治绩显著、育才成伟器、发明出不朽,故可视郴州为周子的"化神之地";依据其弟子二程来郴从师而学的时间、见闻,可认定<太极图说>及新绘太极图系周子在郴创作.  相似文献   
1000.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