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522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38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性,多学科研究方法引入高等教育研究也未改变其学科指向性。近30年的高等教育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学科的外部建制,内部建制还任重道远。其原因主要在于多学科研究的引入还停留在学科性视角层面,方法论视角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还未受到足够重视。欲达臻学科建设之目的,既要重视多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视角,更要重视立足高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视角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最终实现从学科性视角到方法论视角的转向。  相似文献   
32.
小说的慕史观念,是一种无奈的追寻,它既是小说作茧自缚的文学理念,又是其冲出围城的希望。尴尬的社会身份和错位的批评心态,长期滞阻了小说理论的正常发展。异域文化的移植,给近代小说指明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回归于对普通人生的体察。小说立足于世俗人情的维度,突破慕史的既定途辙,把捉寻常家庭的生活场景,获就文体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3.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4.
媒介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数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知识、智慧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走进了21世纪。与此同时,各种样式、种类、流派和风格的人类文化,在不断涌现的新的文化媒介、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的支持下,发扬光大、日益繁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从文化媒介的共享性、传播性、创意性和流通性等方面,论述文化媒介的产业特质。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以“二次革命”前 ,“五·四”运动后为界 ,从社会实践、思想变化、理论成因、理论内容等方面对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变迁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6.
科场蹭蹬的凌濛初对封建科举制的不合理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两拍”中,他很同情那些怀才不遇之人,特别赞颂了那些有才之土和识才者。他主张“天下寸长尺技,俱有用处”,要求朝廷广开门路,选择各方面人才。这种人才观在明末黑暗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7.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对于研究《史记》、《汉书》乃至两汉历史有重要意义。以天人关系、封建正统史观、历史进化、经济观点为着眼点,并分析原因,力图找到学习两汉历史的门径。  相似文献   
38.
从后金融危机视角出发,指出我国大学教育模式转变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困境。多方面阐述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以及如何尽快走出就业"寒冬"的对策,以期对当今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3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有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又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所实现的新飞跃。随着实践的深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0.
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相关理论的追溯与爬梳,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关于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范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