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207篇
科学研究   57篇
各国文化   91篇
体育   86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87篇
信息传播   3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校园文化、和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社会作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无论经历多少冲击,始终能保持国家的统一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所处有的强大凝聚力,把天下的炎黄子孙维系在一起,因此,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72.
张晖 《对外大传播》2007,(12):55-57
董晋先生于1931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鄱阳湖畔的都昌县,现年已76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兼基金会委员,国际华文诗画学会名誉顾问。十分可贵的是,董晋先生先后同港台及海外40多位华侨、华裔诗人的相互唱和诗多达三四百篇,以诗交友,共叙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3.
“书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个名词,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典雅的词汇,有着美好的内涵。书香是指高雅的典籍,也指读书人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氤氲。由此可见我们是一个崇尚文化、崇尚读书、珍爱书籍的民族。“书香”的由来是有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  相似文献   
74.
战利 《师道》2008,(2):15-15
面对课改,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一味“与国际接轨”。远离中华文化传统之根,轻弃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教育习惯与优势,未必就是进步。任何一项教育探索、试验,在抢眼之后,影响到的“产品”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民族的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在发生变化甚至重建.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海纳百川,学会创新与摒弃  相似文献   
75.
中国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研究它、守护它,使它的精神魅力更出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这个精神家园呢?  相似文献   
76.
《城南旧事》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引起人们见仁见智的诠释。本文试从“中华文化”角度.解读文本中蕴含的故园情结、故国情结、人本情结及由此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7.
徐晨岚 《儿童音乐》2008,(12):48-48
一、文化的多样性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著名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8.
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中展丹青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得意忘象~黄光男水墨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为台湾水墨画家黄光男首度应邀在京展出其绘画。  相似文献   
79.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主旨深奥,再加上为语录体,可读性不强,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虽然未认真读过论语。但对论语的成语与名句很感兴趣。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论语》的成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处处闪烁着孔子思想的亮点,蕴涵着我们民族的大智慧。在实践中我们先从梳理论语中的成语与名句开始。  相似文献   
80.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无数的经典著作,它们凝聚古代圣哲的智慧,积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阅读因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国际化,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更应该首先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