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5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不佳。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下面笔者根据三十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趣味性教学。  相似文献   
12.
以非语言交际为切入口,阐述了日本人体态语的主要表现形式: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势、视线接触、体距和体触等,并分析了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原因。同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了解对象国的非语言行为,避免由于文化上的冲突导致交际障碍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赏识教育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却面临着一些困惑:赏识有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赏识是否就等于不批评?本文将针对这些困惑介绍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体态语,以及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交际通常是由两个渠道而 实现的:语言渠道和非语言渠 道。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最 重要的一种。体态语在课堂教 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 能辅助有声语言,优化英语教 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论述了 体态语的概念、功能,重点介绍 了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 运用及运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非语言交际中英汉体态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体态语中姿势语、表情语、手势语和体触语四种基本体态语言各自的特点,可以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为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正】学生在学英语的初期,对英语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因而求知欲较强。而到了八年级,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把英语当成一个包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学英语没有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英语成绩也就难以提高。我认为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  相似文献   
19.
体态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增强教学者实践分析能力和教学效果、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平。从体态语的内容及作用、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不当体态语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讨了体态语辅助有声语言教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眼神、手势、表情及其他肢体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一体态语在不同国家引起歧义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体态语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配合语言表达不够完美时所用的形态方式,展现给他人的特殊形体语言。它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所表现的作用及形式具有独特性。生动得体的体态语弥补了师生间交流的不足,同时也呈现各个教师独特的亲和力及个性魅力。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交流,有利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