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教育   932篇
科学研究   758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94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氮沉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形态氮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探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例,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每种氮输入类型设置对照、低、中、高4个氮输入梯度。结果表明:(1)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输入抑制表层(0~ 20 cm )土壤有机碳矿化( p <0.05),降幅为8.84%~25.63%,对中层(20~6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硝态氮输入促进下层(60~8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23.24%~32.75%,对底层土壤(80~100 cm)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铵态氮输入促进6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46.42%~109.7%。(2)有机氮输入抑制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 p < 0.05 ),降幅为11.33%~25.93%;对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作用,对其他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主要为促进作用,增幅为26.77%~231.64%。综上,硝态氮、铵态氮输入对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而有机氮输入则促进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且有机氮输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机氮( p <0.05)。因此,有机氮输入将显著削弱研究区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提出了碳纳米管内嵌富勒烯形成碳纳米豆荚之电子结构及总能量的某些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结果,提供了有关碳纳米管内多种富勒烯内嵌热力学及内嵌所得碳纳米豆荚之电子结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碳纳米豆荚的电子态依赖于碳纳米管内的空隙,并且这种空隙又反映了内嵌富勒烯的电子态。富勒烯的最低未占据态之能级以及富勒烯π态与碳纳米管内近自由电子态之间的杂化形成了碳纳米豆荚内多重载流子的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993.
由于环烷烃在教材中被划分为不饱和烃。使得有些人对小环烷烃能起加成反应的事实不好理解,觉得有悖加成反应的定义。事实上,量子力学计算及分子轨道法计算都表明小环烷径中C-C键具有一定的不饱和性。  相似文献   
994.
995.
正态分布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之中,如电子管的使用寿命、零件的尺寸、铁水的含碳量,某地水文中的水位、平均气温,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的小麦产量等,其应用非常广泛,除教材中介绍的质量控制图外,下面举两例介绍它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相似文献   
996.
在常压低温下采用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研究低碳烷烃无氧烯烃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在等离子体中的脱氢偶联反应的主要产物是碳二烃;乙烷在等离子体作用下主要脱氢产物是乙烯、乙炔;甲烷和乙烷混合气可以在等离子体系中得到活化,生成乙烯、乙炔,为甲烷和乙烷在无氧气氛下不经分离直接活化制烯烃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明确了稳定性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应用,阐述了以稳定性原理为主线贯穿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8.
为培养创新型师资,提高高师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教研水平,本文改变了现行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重复验证中学相关实验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增加了对高师生文献资料检索与利用,实验方案设计与抉择,微型化实验探究与微型仪器制作,实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验总结与反思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结果表明,重设计后的实验,更有利于全面训练和提高高师生的探究技能、创新能力和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能力,更适应于培养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创新型师资。  相似文献   
999.
袁靖艳 《科幻画报》2023,(3):197-198
目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决心。[1]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双碳”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本职,将“双碳”概念融入科学课堂,将“低碳”理念在学生中普及开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科学课堂、科技活动中不断渗透“碳”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双碳”的内在原理,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探寻绿色低碳的有效方法,真正践行绿色低碳路线,为“双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上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是未来青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等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四种经济形态、碳达峰碳中和、特色文化等方面谋划青海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举措,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