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7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各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发展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超越以往的旧观念,坚持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地位。实践存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终极追求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只有从当代实践存在论视野审视和考察美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12.
本体论:庄子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与当代西方美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在本体论与存在论的层次上,庄子和海德格尔在美和审美之间,就存在着相同之处,从而表明了人类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3.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详细地诉说了人生极端的生存境况下的种种变化与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倾诉了人生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沧桑感。这与存在哲学的人生观是很相近的。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况味对存在哲学来说是很好的注脚。作者所言说的是无限人生的沧桑,而且通过特定意象的塑造使得这种感觉具有无限的感染力。而且通过情节的构造表现出价值观的冲突,并在冲突中见证人生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4.
童民 《成长》2007,(10):75-77
近百年来,有关“死亡宅”是否真正存在的争论,一直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存在论者和不存在论者均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在现实中最令人感到费解和害怕的是尽管绝大多数“死亡宅”并没有幽灵的传说,但一旦有人住进了这样的屋子,就会大难临头,不是得了重病九死一生,就是与死神相吻一命呜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5.
《红楼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不但具有最精彩的审美形式,而且具有最深广的精神内涵.<红楼梦>哲学是悟性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它的哲学视角是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端的大观视角.<红楼梦>的基本哲学问题是存在论的问题,它的最高哲学境界是"空空"、"无无".它的艺术大自在,正是永恒不灭的大有,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空"的升华,经历了对色的穿越与看透.<红楼梦>具有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相似文献   
116.
海德格尔这样说过:“存在问题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一种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科学对存在者之为如此这般的存在者进行考察,于是科学一向已经活动在某种存在之领会之中),而且也在于保障那使先于任何研究存在者的科学且奠定这种科学的基础的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任何存在论,  相似文献   
117.
在空间的本性问题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否存在虚空的争论。这种争论在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人那里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康德把空间看作是人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实现了空间概念的"先验论"转向,同时也使"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虚空"的问题成为一个无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位置、远近等空间概念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开启出来的,实现了空间概念的生存论转向,同时也取消了脱离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孤立存在的"绝对真空"及"自在空间"概念的合法性。福柯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既贯彻了海德格尔倡导的生存论原则,又分别从空间与权力或生产的关系的角度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完成了空间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18.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9.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20.
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西学东渐,文艺学、美学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诸如美学热、文学是人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学方法论、审美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大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美学的崛起、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挑战、生态美学的提出、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等.热点问题虽然很多,但是能够在学理层面形成有效积累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