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024篇
科学研究   320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131篇
综合类   139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49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506篇
  2011年   814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558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幽默与笑话     
On an airplane trip, i sat next to a woman grandson. When I said that t was a teacher, she and her six-year-old started to ask him to count the numbers backward. He said quickly: "Twenty, nineteen, eighteen, seventeen..."  相似文献   
102.
近十年来国内幽默言语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具魅力,有着特殊的语用效果.本文分析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以来的幽默言语研究的角度、特点及涉及的方面,归纳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幽默作为一种成功的言语交际形式,在英语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通过一些实例详细分析了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以期提高读者对幽默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幽默是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恰到好处的幽默可以活跃气氛,使陷入僵局的局面而豁然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需要幽默。将幽默融于政治教学中,可以构建政治教学的愉悦课堂,营造乐学的氛围,为政治课堂有效教学增值。  相似文献   
105.
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的魅力。这既能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功底,又可以使一篇文章熠熠生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向往健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6.
以上海市的各中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了校长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是在我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通过献研究,归纳出教师应该具备的“敬业精神”等12项心理素质。问卷中列出这12项心理素质,同时要求校长补充他认为重要的其它心理素质,最后请他们对每一项心理素质(包括补充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进行评定。结果发现:校长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心理素质按重要性顺序为“敬业精神”、“进取”、“创新精神”、“爱心”、“自信”、“成就感”、“公正”、“兴趣广”、“合群”、“耐心”、“乐观”和“幽默”;并且可以区分出五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的“敬业精神”和“进取心”,第二层次的“创新精神”和“爱心”,第三层次的“自信”、“成就”和“公正”,第四层次的“兴趣广”、“合群”、“耐心”和“乐观”,第五层次的“幽默”。  相似文献   
107.
一般人看来,儿童学,特别是童话中少有沧桑的人生忧患。但在李小海笔下的童话世界中则既充满了浓厚的儿童情趣,又饱蘸着浓郁的忧患沧桑。  相似文献   
10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它虽然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其中不乏幽默的人物和幽默的情节。其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就体现出了浓厚的幽默氛围。本文以刘姥姥为例,探析《红楼梦》中幽默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10.
两封信     
儿子写给父亲的家信 亲爱的老爹: 上学确实很好。我交了很多朋友,学习很刻苦。我什么都有,想不起需要什么,因此如果您愿意,可以给我寄张明信片,愿候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