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983篇
科学研究   280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112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23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随着“文旅融合”战略指出,图书馆与旅游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图书馆应该成为怎样的景观、是否会在与旅游结合中逐渐消解自身本来的意义等问题值得思考。文章借鉴芝加哥学派中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以民国时期上海旅行指南中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图书馆进行空间分析,力图还原它们所处场景。研究发现: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显眼的外观,隐藏在闹市一角,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说明图书馆嵌入城市的方式是多样的、复杂的、灵活的。  相似文献   
52.
海岛也旅行     
陈琪 《中学科技》2011,(3):21-21
鱼儿有鳍,可邀游四海。有些海岛也长“脚”,它们能在海中“白助游”。比如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名叫“素马它”的海岛。它面积不大,普通海船绕其一周只需半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53.
奔跑着的梦     
在这如梦的岁月里,我周边的一切都迫使着我前进,是的!我要跑起来,跑在晨曦里,跑在朝阳里,跑着迎接暗夜的到来。这就是我,一个时刻接受潮流文化的我,一个尚未步入社会却又对明天充满期待的我,一个有时会有些小小伤感的我,一个时而任性时而随意的我。我  相似文献   
54.
马慧元 《当代学生》2011,(12):17-19
我有个听巴赫的朋友,没什么深交,更多的是神交。他不弹钢琴,CD也不多,常常是开车过山的时候听巴赫的钢琴音乐。他就是给我租的公寓修理设施的工人罗伯特。一副"老大哥"的健壮身坯,脑后一条粗辫子的爱尔兰后裔罗伯特经常开车旅行,一定得听电台里的古典音乐。他粗声大嗓地说:"我每次开车  相似文献   
55.
旅行的意义     
林达,丁鸿富、李晓琳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91年移居美国。林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主要著作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旅游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游笔记》,文集《美国建国的历程》、《狼狈的总统》、《扫起落叶好过冬》等,并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  相似文献   
56.
何传跃 《考试》2011,(5):20-22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相似文献   
57.
研学旅行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上的一项新举措,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能为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研学旅行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一、开门见山,揭示内容师:同学们,人的各种活动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能量靠什么来补充吗?生:靠吃东西。师:有没有同学想过吃的东西从嘴巴里进去会到哪里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食物一起到人体进行一次旅行,看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它到过哪些地方?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59.
心灵的旅行     
《新读写》2011,(11):50-52
老师眼中的张翌晨 初识张翌晨同学是在一年前,那时我任教他班语文。文静、帅气,这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课堂上专注,课后交流深入,平时很少言语,但讲起话来老成持重,又让我感觉这个学生不一般。两次大作文与日常练笔,让我又窥见了另一个他。  相似文献   
60.
1945年日本向盟国投降后,尚有近五十万日本人滞留台湾。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也在这一年被再次翻译为日文,发表于台湾日文杂志《新声》。该文发表时遭到了编辑者删节,文中关于“幻灯片事件”的描写和鲁迅反思、批判同胞的看客心态的文字全被删除。由此马上引起其他在台日本知识分子的质疑。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容易理解日本编辑删节《藤野先生》目的在于“告别”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歧视,并以藤野先生的友好形象扭转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侵略者形象。而批评的言论则认为不应该为了中目的友好,就忽视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自我批评,及引发这种批评的根源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藤野先生》在台湾经历的这次文本再生产以及读者反应,折射出人们对战后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旧历史与新未来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