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前人对《易经》的注释仅仅重视文本意义,而忽略了圣人伏羲所设的卦的预言功能。朱熹著书《易学启蒙》阐述他的卜筮理论,其可贵之处在于把卜筮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实践方法。在朱熹看来,卜筮与修身休戚相关,但卜筮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朱熹将卜筮“理性化”和“神圣化”,从而为文化传统的体系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易经》索源、孔子设卦以及《易经》预测的科学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的预测理论,认为《周易》的预测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原始要终、消息变化的探究之上。  相似文献   
13.
从理解再到"理解"融会中西思想,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证实电视剧是电视媒介的天然选择,《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运动过程",可以作为解读麦克卢汉思想的突破口,解释热媒介电影如何作为内容进入冷媒介电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影视符号中,"龙"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元素,对其本质属性的解释,有助于叙述影视故事中人物的内在关系,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本文试图运用皮尔斯的"比喻推理"的逻辑分析方法解释"龙"作为视觉符号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峰塔〉与〈易经〉的遗民态度》发表于2013年第5期《现代中文学刊》、该文沿用了皇冠版中译的罗雪渔夫妇的称谓。随即自行发现那是个错误。赶紧写这篇更正启事,以免误导。皇冠版中译用母系表亲,因此译罗雪渔夫妇为表舅爷(Uncle Fisher)和表舅妈(Aunt Fisher)。其实他们是女主角琵琶的父系表亲。《易经》慎重介绍罗雪渔在家庭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读书天地     
古玩城作者:刘军云南古玩城里的大雅斋老茶馆,围绕着一件件古玩珍藏,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机关算尽的故事。坐在作者刘军是中国当代撰写第一部收藏类  相似文献   
17.
一部《易经》穷天地之造化,极社会人生之机变,惊天地,泣鬼神。《易经》之“易”据说取意于变色蜥蜴之“蜴”,古代.的先哲圣人们观察到蜥蜴针对不同环境变换不同颜色来保护自己的现象.领悟到变化对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从而演绎出了《易》这部以匡后世的皇皇巨.从中.人们悟出了“易”的三个境界.即:变易、简易和不易。  相似文献   
18.
蒋树勇 《中国索引》2007,5(4):38-41
易经》的存在超越时空。论及《易经》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摩尔(Steve Moore)将它媲美于西方的《圣经》。他指出:如果一本书的重要与否可以用读者的数量、为之而作的评论的多少、注释和翻译的质量,以及更主要的,该书跨越地域和国界而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的话,人类只有两本书可以相提并论,那就是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易经》^[1]。在中国,溯其起源,《易》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战国春秋之后就尊为五经之首,  相似文献   
19.
三笔写一个"大"字,很简单.然而很多国人对这个简单的"大"字却是情有独钟."大"也一度成为国人形容世象使用率较高的一个字.其气象开阔,变化万千可谓包罗万象.《易经》中将明君称"大君",有德者称"大人",情势有利称"大吉",相互发生了变化称"小往大来"或"大往小来".  相似文献   
20.
对《易经》的认识早有概括——人类智慧的智慧,哲学的哲学,经典的经典,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源头活水。但仍有“易本卜筮”、算命风水、封建迷信、晦涩荒昧、摒弃《易经》思维等现实观点。至今,上述观念、认识的不同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混乱,未因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诸多专家、学者呕心沥血而大众更加趋近对《易》的哲学认知和普遍认同,形成主流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