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据人民网消息:2008年10月,崔永元主持的央视《电影传奇》栏目,在蒲松龄故居录制了一台特别节目《画皮》,《百家讲坛》明星教授马瑞芳应邀同观众谈起了她对新近热播的电影《画皮)的观感。马教授在访谈的一节始就幽默的说,“如果我见到制片人的话,我想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可真敢编呀!’如果蒲松龄先生有灵,他可能要在他的坟墓里很好奇地说,这是谁编了这么好玩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42.
《聊斋》一书,世间无人不爱好之,然领略各有深浅,虽见仁见智,得其真赏者,远非寻常目光所能也。  相似文献   
43.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44.
蒲松龄     
《中国科技信息》2004,(10):29-29
不知道李白的人不足以谈诗词,不知道蒲松龄的人不足以论鬼怪。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l7l5年)。他生于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诗学,屡不中举。  相似文献   
45.
在尚无"女强人"称谓的年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强人形象,这些女强人形象,既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新高度,又启发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众多进步女性形象的塑造.蒲松龄之所以能领先于他同时代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出众多的各种女强人形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女神(女娲)意向"的文化渊源、进步文学传统、社会现实的巨变、作品本身题材、特殊的女性形象原型与创作手法,乃至作者本身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46.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47.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48.
《聊紊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它假托鬼狐故事,暴露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揭露贪官污吏以及土豪劣绅的丑恶嘴脸,抨击科举制度的罪恶,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49.
浅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蒲松龄的生平事迹 ,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评论。蒲松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 ,本文只对其中三种最重要、最能反映其创作个性的题材类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析 ,这三种诗分别为 :咏怀诗、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以及表现亲情、友情和知遇之恩的诗  相似文献   
50.
《聊斋志异》文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和体史的角度观照《聊斋志异》,是从多维视野中审视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章从体的角度,对《聊斋志异》体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厘定,把其分为三个时期:(一)1923年之前,为萌芽时期;(二)1923年至1949年,为初建时期;(三)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为拓展时期;(四)是新时期以来,为新建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体研究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