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其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徘徊中不知所措,不如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挑着孩子的梦想,在春天播撒希望,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天地中。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的才华,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人才,获取未来,获取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教育的媒介,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为祖  相似文献   
82.
正推荐理由近代知识分子的个人传记是我热衷的内容。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求学、生活在最动荡的年代,经历着物质的极度匮乏、人生的颠沛流离,但他们却有着最高贵的气质、最坚韧的品格,肩负着着对国家兴亡最沉重的担当。本书作者齐邦媛是武大校友,经历过西迁乐山,后旅居台湾,是著名英语言文学专家。她既是一名学者、一位大学教授,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女性。她暗恋过空军英雄,嫁给  相似文献   
83.
正定价:58.00元(包括邮费)内容简介在未来四十年中,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多少?地球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人的生存需求?下一代人是否愿意为这一代人的养老与债务买单?气候与环境会不会一直恶化下去?西方式的民主能否解决人类面对的巨大问题?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如何过渡给中国?  相似文献   
84.
国家与权威     
正事先没有看过这些论文和报告的材料,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机会。这三位都是我在历史系工作时的同事,都是学养很好的年轻学者。我们学校重视年轻学者是对的,将来要看这一代三四十岁的学者跟人家的竞争,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李磊的想法很丰富,但有些地方似乎还比较含混。他是讲国家含义的多样性,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义性。他指出,中国的国家合法性的维护和它的国家权威的方式不同于西方,是一种重教化的方式。他想辨析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国家概念和中国历史上自身有些变化,而且国家跟王朝、天下之间有一  相似文献   
85.
恽梅 《父母必读》2014,(4):10-10
正"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这是美国作家、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提到的数据。"今天的孩子,越来越多地习惯于人工环境或室内环境,到大自然中去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被他称为"自然缺失症",这种缺失会让这一代孩子远离大自然,并带来儿童肥胖症和更多的儿童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86.
王海慧 《考试周刊》2014,(12):49-49
<正>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手不释卷,一本教材深挖广掘,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味如嚼蜡。罗大佑的《童年》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地写个不停时,学生的心早已飞向池塘边的榕树、操场上的秋千。多年来,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同铁打的江山,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极端的教育家曾称之为"圈养"。何不让学生成为教材、课堂的主体?下面仅以阅读  相似文献   
87.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些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虽然有失偏颇,但还是有些道理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将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个人认为应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我曾在一所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现在教育出版社工作,还是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几点家庭教育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8.
白发     
<正>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②习惯于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③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④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  相似文献   
89.
<正>教育者采取的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是有理由的。"为了学生好"就是一种常见的理由。因为常见,所以是个很好的话题,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从这个话题开始,我们对教育行为的理由会产生很多的思考与关切,并且由此对教育行为本身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下面三个视角尤为重要。一、伦理的视角"伦理"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者给出的"理由"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与行为的"动机"有关。任何教育行为都有相应的动机。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教育行为不是无条件反射。打喷嚏、眨眼睛之类的行为没有什么动机,因为它们是无  相似文献   
90.
吕慎  柳路 《老年教育》2014,(12):6-6
<正>72岁和61岁,这个年纪的北京人多数都徜徉在各大公园休闲娱乐。可有一对北京夫妇,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在贵州苗乡山区支教。丈夫朱敏才曾长期担任我国驻外商务参赞,妻子孙丽娜则是北京市某小学英语教师。9年前,得知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这对正在享受退休时光的夫妇坐不住了。2005年5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乘火车来到贵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