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7篇
教育   282篇
科学研究   51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51.
本文利用历年初、终霜及无霜期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通用的霜冻指标加上日平均气温、地面最低气温、降水等相关的气象条件做为辅助工具,分析2004年和2006年比较典型的霜冻灾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通过以上几种条件来增加对今后霜冻的预报能力及其通过各项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霜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52.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青藏高原降水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3年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青藏高原52站6~8月逐月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6月副高北界与青藏高原降水之间从北到南存在着'-+'的相关分布;7月自青海北部到西藏东南部呈'+-+'的相关分布;8月高原上以负相关为主.6月副高西伸脊点与青藏高原降水之间除西藏东部、青海南部、青海东北部等为负相关外,高原大部为正相关;7月高原大部分以负相关为主;8月青海大部分地方、西藏中东部及西藏北部为负相关,其余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53.
西藏雷暴日数变化特征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7~2006年,40年西藏地区各个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西藏地区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虽然西藏各地雷暴变化特点有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各站年雷暴总数呈现的是减少的趋势,做出的比较值为负相关(r=-0.620),这种趋势在多暴中心(索县、贡嘎)表现的最为明显;西藏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高,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就西藏地区而言,一般雷暴多发区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建筑物、通讯和电力设施都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而另一方面,预防雷暴灾害又是一个专业性较为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建设专业的防雷工程,还要大力普及防雷知识.  相似文献   
754.
干旱半干旱过渡带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地带,气候的波动性和人口压力是生态脆弱的根本原因,干旱和半干旱区交界线在丰枯年份的空间摆动幅度最大达 110-130km.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限的降水资源是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也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开发利用的水源.集水技术操作简单,适应性强,费用低,开发潜力大,从事的生产领域广泛,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带降水的时空变异性,确定了 250mm降水量线在丰枯年份的空间摆动幅度.通过野外径流观测试验,系统研究了雨水集流系统集流面的产流特征和集水效率、水质和集水的高效利用,并为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小流域微型生态雨水集流模式.  相似文献   
75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对区域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多年冻土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对活动层厚度、地温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多年冻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地温升高以及活动层底部土壤含水量增加。从区域尺度来看,1980—2018年多年冻土区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文过程、湖泊面积变化和地表形变等的主要原因。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多年冻土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为冻土与水循环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研究提供思路,为寒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756.
王天正  刘宏  芦山  张建昌 《科技通报》2019,35(10):46-53
利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联合观测资料,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非降水云和降水云宏观结构的观测结果,定量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Ku波段微降水雷达和雨滴谱仪的探测回波强度和径向速度,对比分析了Ka波段云雷达和Ku波段微降水雷达云-降水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得到了如下结论:(1) Ka波段云雷达和C波段连续波雷达对不同类型云的探测结果在回波整体的形状、高度及随时间演变上是一致的,云雷达对云的探测灵敏度要略高,对云边缘、云底和云顶的弱回波探测能力更强,但云雷达探测积云和降水云时稍微回波强中心偏弱,两部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和谱宽较为一致;(2)弱降水条件下,Ku波段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雨滴谱仪偏弱,但偏弱的最大平均误差在-2. 84d BZ,微降水雷达的探测结果基本可靠;(3)弱降水条件下,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较微降水雷达分别偏弱4. 81 d BZ和3. 01 d BZ,三者回波强度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42、0. 887和0. 920 (Ka-Ku,C-Ku,Ka-C),在考虑衰减、雷达采样体积差异、雷达灵敏度和天线积水等因素后认为3种雷达回波强度探测结果均较为可靠;(4)微降水雷达探测的径向速度分别比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偏小0. 59m/s和1. 02m/s,统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35、0. 690和0. 9442 (Ku-Ka,Ku-C,Ka-C),云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探测的结果较为一致,造成微降水雷达径向速度偏小的原因与多普勒速度谱偏移和多普勒速度谱速度模糊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757.
上海地区百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滑动t检验、Yamamoto's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1873年~2006年气温、降水、辐射、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4℃,冬季和秋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0.16℃;日平均气温5日滑动平均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52.6℃·d和49.6℃·d;无霜冻期每10年增加8.7天。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其中春季降水增加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31.8mm,秋季则略有下降。通过正态检验及概率估算,上海出现春涝的概率为20.43%,出现秋旱的概率为50.72%;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暴雨日数增多。上海地区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02.1MJ/m2和156.2MJ/m2,散射辐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7.6MJ/m2,日照时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758.
窟野河季节性断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最新实测径流资料为依据,采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对窟野河流域径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窟野河流域径变化趋势;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建立了降雨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式。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窟野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多集中在7月、8月;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流域多年径流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降水和人类活动在不同时期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不同,2000年~2005年间人类活动影响所占比例高达92%,人类活动加剧是导致窟野河流域断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9.
针对长江堤外滩地处深大基坑降水设计方案研究,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降水井的深度验算、降水井结构方案比选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与监测,为类似工程降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0.
李华德 《今日科苑》2008,(2):191-192
介绍深井降水的设计,管井布置,施工及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