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4篇
教育   5922篇
科学研究   982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78篇
综合类   185篇
文化理论   39篇
信息传播   101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810篇
  2013年   570篇
  2012年   752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585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梁慧卿 《青海教育》2004,(11):24-24
作文的评改对学生认识自己作文水平的高低.提高写作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作文训练中,一定不可忽视对作文的评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讨论《地铁站里》与中国古诗词所具有的相似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语言的共性不是体现在文字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上,并表现为心理层上相同的概念结构。而就诗歌而言,心理层上相同概念结构的实现过程就是诗歌意象的实时建构过程。相似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实现的基础,也是诗歌语言的共性取向。  相似文献   
13.
对[彑勹巾彑勹巾火]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的考释,当联系西周“天配观”。西周“天配观”由“天立配”与“天所立者必‘配天’、‘配天命’”这互相密切联系的两方面内容构成。在对“自作配”的考释中,混淆了西周“天配观”密切相关而截然有别的两方面内容,是导致考释多歧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负功能--由"张君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当代传播》2002,(1):85-88
大众媒介的功能,指媒介活动对社会运行所产生的效能.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1948)一文中宏观归纳了大众媒介的三种社会功能:(1)监视社会环境;(2)协调社会环境;(3)传衍社会遗产.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所特有的工作过程和部件结构 ,建立了系统各部件综合的数学模型 ,并采用有限容积法对方程进行了离散 ,对系统的压力特性、电磁特性和控制参数等进行了仿真 ,为系统的参数设计、标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美与学价值》一书为美学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沟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徘徊于美学学研究领域的工作指示了一条拓宽视野的思想通途,并且还为理论工作与实践相结合做出了榜样。这本书提供了不同于 门类美学和论泛化的接通美学与论的方法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新时期乡镇档案工作需落实档案治理理念,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以发挥档案在新农村发展、乡镇建设规划、决策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乡镇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总结与趋势分析,探析了推进乡镇档案治理共建、共治与共享的理论支撑与可行路径,为今后乡镇档案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图书馆专门政策为样本,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结合关键政策内容,分初创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全面探索阶段探讨了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阶段性主题词变迁。研究发现,在图书馆业务工作方面和事业发展方向上,政策主题出现明显改变,呈现了图书馆从印本文献时代到数字资源时代的角色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20.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