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教育   575篇
科学研究   40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作为一项关键的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CCS技术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包括主要权威能源机构的CCS技术路线图,重点分析了各路线图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我国CCS技术发展现状,对制定我国CCS技术路线图提供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管理、引导开展系统性的评估、发展数字建模技术、做好电厂和其他工业升级或配套措施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2.
尹淑娟 《科教文汇》2012,(3):132-132,154
果蔬营养和水分含量丰富,容易发生腐败变质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气调贮藏保鲜技术是一项良好的果蔬贮藏技术,本文主要介绍该技术的贮藏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同时,将气调贮藏保鲜技术与普通保鲜技术进行比较,凸显该项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最后简要介绍了我国气调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3.
V2G(Vehicle-to-grid)是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双向互动技术,随着低碳交通的提出和发展,V2G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本文就V2G技术双向互动、高效协调、互利共赢等特点做了全面介绍,对电动汽车(V2G技术)促进CO2减排、整合可再生能源、平衡电网峰谷等一系列节能降碳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了V2G如何为电动汽车车主创造经济效益。最后,文章从技术创新、终端市场培育、政府导向等方面对V2G技术的发展将引领一场传统汽车工业的低碳革命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4.
本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基层野外固定作业点上的弹药安全储存问题,利用红外和微波探测、现场摄像、GPRS/3G无线网络等技术,实现了基层人影野外固定作业点弹药安全存储报警装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95.
王莉雯  卫亚星 《资源科学》2012,34(2):328-336
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精确模拟,探索城市层面碳排放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碳减排目标,将是未来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的基本要点。本文基于Landsat5TM数据,采用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对城市研究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应用TM6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基于城市热量空间分布的估算结果,模拟城市的碳排放空间分布。然后基于GIS和改进的高斯模式碳排放扩散修正模型,对模拟出的城市研究区碳排放的值和空间位置进行了修正。分析了研究区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与相应的碳排放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沈阳市市辖区平均碳排放浓度介于423.25~454.52ppm之间,平均值为436.98ppm。碳排放分布基本上呈以市区为界的碳排放高值区,并且西南部的碳排放值高于东北部。冬季碳排放值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碳排放值最低。  相似文献   
96.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献金  李妍芳 《资源科学》2012,34(2):301-30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国浩  李玮  张荣霞  梁文群 《资源科学》2012,34(10):1965-1971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既受到国内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又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碳排放空间的不足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论文界定了碳排放效率的内涵,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且与中部其他省份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方法引入随机扰动项克服了宏观统计数据不可避免存在噪声的问题,从而使得碳排放效率评价更为贴切。主要结论是: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在中部六省中效率最低,且碳排放效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对效率作出评价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创建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山西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了可达性分析,结论为不可达。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施"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8.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广为  赵涛 《资源科学》2012,34(11):2106-2114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弱,能源强度稍强,第三产业比重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板876储气库为例,由影响地下储气库扩容的地质因素出发,对圈闭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断层封闭性、水体特征、盖层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在我国类似地区建设地下储气库进行扩容时所应注意及可充分利用的地质条件,并对其他影响地下储气库扩容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