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53篇
教育   1369篇
科学研究   72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5篇
综合类   15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52.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对水、日、月等自然万物形成自然现象崇拜;对虎、蛙等动物形成动物崇拜;对毕摩、苏尼等形成人物崇拜;对灶君、仓笼神、火神、赶鬼寨等形成多神崇拜。这些都是其宗教信仰的基础,报告通过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为调研地点,通过查阅当地珍贵的资料、欣赏传统节目,采访彝族老人来探寻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及根源,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中寻找与其他宗教的异同点,期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3.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按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乎殳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井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54.
近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逐渐成为“美洲华侨之乡”,华侨向侨乡源源不断输入巨额银信(侨汇与华侨家书)。海内外各种团体为争取银信递送中的利益,或以家族亲情纽带和地域意识、或以现代权利义务观念为理据进行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引发的侨乡社会观念转变,是乡土社会开始向工商社会转型的表征。  相似文献   
55.
从出口贸易对珠三角的重要性着手,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下,珠三角企业的现状及其当前困难原因,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出口经济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和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珠三角企业为应对次贷危机而作出的四个相关策略,即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加快外贸转移;加强企业研发与自己创新的产品品质与性能,提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机遇,进一步增强大型装备的制造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56.
Chang’E-4 landed in the South Pole-Aitken (SPA) basin, providing a unique chance to prob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unar interior. Its landing site is located on ejecta strips in Von Kármán crater that possibly originate from the neighboring Finsen crater. A surface rock and the lunar regolith at 10 sites along the rover Yutu-2 track were measured by the onboard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in the first three lunar days of mission operations. In situ spectra of the regolith have peak band positions at 1 and 2 μm, similar to the spectral data of Finsen ejecta from the Moon Mineralogy Mapper,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regolith''s composition of the landing area is mostly similar to that of Finsen ejecta. The rock spectrum shows similar band peak positions, but stronger absorptions, suggesting relatively fresh exposure. The rock may consist of 38.1 ± 5.4% low-Ca pyroxene, 13.9 ± 5.1% olivine and 48.0 ± 3.1% plagioclase, referred to as olivine-norite. The plagioclase-abundant and olivine-poor modal composition of the rock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 of the mantle, bu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unar lower crust. Alternatively, the rock crystallized from the impact-derived melt pool formed by the SPA-impact event via mixing the lunar crust and mantle materials. This scenario is consistent with fast-cooling thermal conditions of a shallow melt pool, indicated by the fine to medium-sized texture (<3 mm) of the rock and the SPA-impact melting model [Icarus 2012; 220: 730–43].  相似文献   
57.
全球主要江河流域承载并见证人类经济分工演进与发展变迁的浩荡历史,当今全球环境变化与经济一体化深刻影响着流域经济系统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关系。通过建立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导引下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对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代表性江河流域经济系统开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个案描述和指标化对比,发现开放因素对流域经济系统运行状态产生复杂影响,并导致流域经济系统运行的多样化格局和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全球江河流域经济系统通过自主开放与创新、协调、适应、共享各参量的共同作用,形成开放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经验可为黄河流域经济系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8.
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以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9.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60.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资源科学》2020,42(3):474-485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兰西城市群人口呈现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和城镇化率小幅缓慢增长等基本特点。②人口重心略微西移,人口分布“西北—东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其中兰州市显现出人口集聚的“虹吸效应”。甘青两片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甘肃片区人口密度中南部高、北部低,青海片区人口以西宁为中心向其他县域“圈层”递减。③海拔是影响兰西城市群人口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地形因素,人口分布的高程梯度效应和河谷盆地集聚指向明显,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400 m的中海拔河谷盆地内。多尺度、多视角的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区域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