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35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为了实现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量化评估中径流系数的精确取值,通过连续3年(2010—2012年)对河北省邯郸市不同屋面类型(屋面坡度和材料)及降雨特征(降雨深度和强度)的屋面径流进行实地监测,得到了各场实际降雨屋面径流系数的不同取值.研究结果表明,屋面径流系数的取值分布与各降雨事件的降雨深度相关性较强,其他影响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场次径流系数的取值与降雨深度呈显著的分段线性关系.根据1960—2008年的日降雨数据资料,计算得出邯郸市年均屋面径流系数可近似按照0.62这一常数进行取值.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屋面雨水利用系统的量化评估及运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1950年~2004年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黑河流域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监测站1950年~2004年55 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径流年际变化规律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指标,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采用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及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黑河流域出山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莺落峡多年径流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趋势不是很显著。1959年和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突变开始的年份,195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多变少的突变年份,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少变多的突变年份。累积距平曲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同时验证了这一结论;②受径流补给条件(大气降水)的影响,莺落峡径流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即5月~10月,其径流量占全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都超过80%,11月~次年4月所占比重不大;③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1950s最大,2000s最小,其它各年代介于二者之间,但差别不大。集中期最大径流量1970s和2000s出现时间较多年平均的7月30日推迟6~7天,其它各年代出现时间比较接近,前后仅相差一两天,相对变化幅度呈现减小的趋势,绝对变化幅度表现出节律性变化规律;④集中度RCD有比不均匀系数Cv为大的变幅和分辨力,能更充分地反映径流年内分配的特点,用集中度RCD表示径流年内分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王建华  吕宪国  田景汉 《资源科学》2008,30(8):1129-1134
春季融水是中国东北地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然而对其研究却不多见。以东北三江平原挠力河为研究对象,进行春季融水径流氮分布特征的研究,并利用 GIS 技术获取各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Land Use / Land Cover,LULC) 类型面积百分比。将各流域出口氮浓度值与流域 LULC 类型面积百分比进行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挠力河中下游融水径流氮分布对流域 LULC 具有重要响应。其中,农田和居民点对径流氮分布具有正效应,林地具有负效应,湿地的正负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并推断,农田和居民点是挠力河中下游融水径流的氮源,林地是氮汇。从理论上分析,湿地在流域中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应该是接收氮的汇,具有吸收、蓄存和转化氮的功能,且湿地的氮吸收存在一个随面积大小不同而变化的阈值;当氮的输入量低于这一阈值时,湿地为氮汇,而当氮的输入量高于这一阈值时,湿地便成为向下游径流输出氮的源。尽管如此,湿地作为水陆之间的过渡带,独特的位置使其成为农田与径流之间的缓冲带,是氮从农田向径流迁移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LULC规划与管理,加强河岸缓冲带保护与建设,恢复和重建河流中下游河岸湿地,构造宽度适宜、结构完整和高度连通的河岸植被缓冲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SWAT模型在喀斯特地区径流模拟中的实用性,以赤水河流域为例,在GIS、RS等技术的支持下,应用SWAT模型利用2000年至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与逐月径流量数据对流域上游地区月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率定期的决定系数R2和Nash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80与0.75,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和Nash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81与0.77,模型的实用性较好,SWAT模型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河流径流的模拟.模型结果可为流域上游水资源生态补偿、流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及流域水土保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50年来的降水、径流和泥沙等方面资料,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沙空间分布特性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具有明显的水沙异源特性;在时间分布上,水沙输送主要集中于降水量较大的汛期,年内分布相对集中;同时水沙年际变化较大,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不同时段水沙匹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怒江流域降水与气温变化及其对跨境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治君  段瑞  刘兆飞 《资源科学》2012,34(2):202-210
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怒江流域降水、平均气温及径流等要素的单调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基于各要素时、空变化特点,分析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径流变化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怒江流域在1958年-2009年呈增温增湿的趋势。尽管流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在最近20年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流域增温幅度越来越大,最近20年增幅达0.5℃/10a;②道街坝站径流量在1958年-2000年间检测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且增幅越来越大;③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加速了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趋势;④由于径流量补给来源及其比例的不同,各水文站径流量变化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受冰雪融水径流补给的嘉玉桥和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由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量增加共同影响,而气温升高对径流量的影响与冰雪融水径流所占比例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降雨路面径流汞(Hg)污染状况,对南京绕城高速公路马群段11场降雨路面径流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汞(Hg)的事件平均浓度(EMC)以及降雨特性对径流中Hg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赋存状态的Hg的污染程度均较为严重,总Hg(THg)、溶解态汞(HgD)和颗粒态汞(HgP)含量分别为0.173~3.347,0.069~0.862和0.104~2.485μg/L.THg的EMC超过了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5类水的限值.雨水径流中Hg主要以颗粒态存在,络合态Hg(Hgre,0.250~2.821μg/L)的含量远大于挥发性Hg(Hg0,0.023~0.215μg/L)和活性Hg(Hg2+,0.026~0.359μg/L).各种降雨特性对径流中Hg污染的影响顺序为前期晴天数径流时间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量.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特性:以深圳市为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析华南地区道路径流污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对华南地区典型城市深圳市道路进行了4场降雨的径流样品采集及分析.结果显示道路径流水质劣于地表水4类环境质量标准,说明道路径流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威胁.同时研究发现初期冲刷效应受到降雨类型和污染物种类的双重影响,因此在针对道路径流处理设施特别是初雨截流装置的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降雨类型与污染物种类.另外,建议华南地区的初雨截流量为3~5 mm的初期降雨.这些研究结果能为有效的道路径流处理设施设计提供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简称博河)4个气象代表站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及2个代表水文站1980-2010年径流量观测资料,进行了气候、径流量的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并探讨其相关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博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流域气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博河年平均径流量呈波动中增加态势,并在1997-1998年发生一次由偏低期转为偏高期的突变;3流域气候变化与博河径流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其上游河源区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下游的大。就降水量而言,下游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上游更为显著;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当降水不变,温度每升高1℃时,博河径流量增加4.1%,而当温度不变,降水量每增加10%时,径流量增加4.6%,说明径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及其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年楚河1961年至2000年的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是年楚河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