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55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6篇
综合类   5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山海经》记载了中国苗族先民的历史,他与汉族是同祖共源的。  相似文献   
62.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篇体裁语境的角度,对《西游记》英译文的语篇体裁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解读《西游记》和章回体小说的英译及英汉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3.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4.
金前文 《天中学刊》2007,22(4):75-77
清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在辑考汉《诗经》学齐鲁韩三家遗说时断定赵岐、高诱所习为鲁诗。比照相关文献,这种看法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客观地讲,赵岐、高诱的《诗经》学渊源应该为韩诗。  相似文献   
65.
“大同”、“小康”概念,始见于《礼运》。《礼运》是《礼记》第九篇,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子游讨论周礼的作用,主体部分应该是子游记录的,大概写成于战国前期。在流传过程中,大约于战国晚期掺入了阴阳五行家之言,又经后人整理而成为目前我们看到的面貌。  相似文献   
66.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然而,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来考索,罗敷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67.
结合现代物理学、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论述了元极学物质观的若干重要的基本内容,如三元及其三极运化规律,无,有等,阐述了该理论的新颖性,深刻性及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8.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局限性使革命队伍日益受到封建主义的侵袭,滋长了保守、迷信、享乐、皇权等封建思想意识。其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严重,家天下、迷于权势、争权夺利和生活腐化,以致内部流血内讧,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旧式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制度。同样,义和团也无法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归宿,他们英勇反抗,拼死奋斗,仍不能赶走入侵的帝国主义。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笼统的和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笼统排外又是封建蒙昧主义的突出表现,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使反帝斗争陷于歧途,悲壮失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表明,封建皇权主义和笼统的排外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华。  相似文献   
69.
<邶风@匏有苦叶>全篇皆写渡水的景象,分析这些意象,可看出其反映了当时人们把渡水看成危险之事以及把渡水与婚恋相比附的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一些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0.
论老子哲学的“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无”在老子道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无”是道的超验性的指称。因此,道之“生”,并非宇宙论的化生,而是出于生命的体验,其本质就在于“无”之生,是“无”之心体对万物的当下成就。以“无”为本体的“无—有”一体化运作形成道的内在结构,“无”在“言”出“有”中踏入了超验性与经验性的两难境地,而“有”对“无”的当下回归使物我保其真性。在这个结构中,“真”是“无”的内涵,“虚”与“静”构成了“无”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