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80篇
科学研究   13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5 毫秒
71.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刘瑞  朱道林 《资源科学》2010,32(8):1544-1550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过程。应用上述方法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临邑县耕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几乎全部都是交换变化,而未利用地则相反,园林地和其他土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建设用地以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未利用地转换为园林地;从流失的去向看,其他土地转换为园林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耕地转换为园林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信息,更清晰地辨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规则,能够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72.
张忠城 《科技广场》2010,(1):200-201
针对110kV变电站10kV母线调压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变110kV主变变比范围的建议,该建议在110kV蚬岗站试运行阶段较好地能保证调度端正常调压。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索开放型办刊模式,找到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为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以《药学进展》的改版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办刊主体重构、编委队伍架构、学术活动策划、选题组稿策划4个举措所取得的成效。【结果】 《药学进展》办刊主体和编委队伍的重建以及学术活动和选题组稿策划均表现出“开放”的内涵,期刊有效转型为“知识服务载体+智库+交流平台”的复合型媒体。【结论】 办刊主体、编委队伍架构和学术活动均可作为办刊资源,服务于选题组稿策划。开放办刊是期刊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期刊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74.
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观念问题,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影响因素,即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滞后、科研市场观念不强及企业观念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观念创新的解决方法。指出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75.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使核心理念价值观得到政府、学科共同体、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与转换,以实现新课程文化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76.
学科建设是温州大学推进"三大转型"的抓手.阐述了转型发展中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策略,认为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7.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现实原因,以伊利诺依大学媒介学院的发展为例,剖析了十年来这种教育变革从理论探讨到现实实践的历程,认为目前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摆脱了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式教育,其目标是更加广泛地深入到媒体实践、社会实践中去,不仅教育学生,而且干预、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才。  相似文献   
78.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迥然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转型,试图以课程理念发展为背景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超越和制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走势嬗变的一种尝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设计转变。  相似文献   
79.
实验采用农杆菌LBA1100介导转化马铃薯品系的春薯3号,优化了马铃薯转化的几个影响因素:①外植体采用叶片诱导比节间诱导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②农杆菌侵染时间为8-10分钟时转化率最高;③菌液浓度OD600约为0.2-0.4之间时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80.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 policy is shaped by persistent framings that arise from historical context. Two established frames are identified as co-existing and dominant in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policy discussions. The first frame is identified as beginning with a Post-World War II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government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R&D with the presumption that this would contribute to growth and address market failure in private provision of new knowledge. The second frame emerged in the 1980s globalising world and its emphasis on competitiveness which is shaped by the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STI policy focuses on building links, clusters and networks, and on stimulating learning between elements in the systems, and enabling entrepreneurship. A third frame linked to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calling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is identified and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wo earlier frames. Transformation refers to socio-technical system change as conceptualised in the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literature. The nature of this third framing is examined 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its key features and its potential for provoking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arlier two frames. One key feature is its focus on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argument that the Global South does not need to play catch-up to follow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the Global North. It is argued that all three frames are relevant for policymaking, but exploring options f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be a prio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