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397篇
科学研究   8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造成了人员的身心创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教育经验,从政府重视开始,推动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从基础教育着手,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2.
铀地矿工程应用人才必须具备行业所需的特殊隐性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对这些素质的启蒙与延展起基础作用。应从基本内容、实现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建构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3.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围绕着事业发展目标,在人才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面对地调科研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队伍野外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着力加强青年地调科研人才的培养使用,着力打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能打硬仗的地调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84.
教材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成果体现。本文针对我国地学类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就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
本文首先阐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专业特点及所需人才的特点,揭示了培养各类合格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当前我国地质信息管理及服务相关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的地质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资格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6.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87.
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一线地质人才严重不足、创新人才不足、领军型人才不足、人才机制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与作用。强国必先强教,强地质必先强地质教育。因此,地质工作发展必须加强地质人才培养,将地质教育纳入地质工作,并优先发展。在未来20~30年,我国应建立起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基本概念的地质学科体系,使地质人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地质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高等地质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地质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88.
地质事业的健康发展,地质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地质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密集的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地质科学是一门知识积累性科学,地质人才成长需要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应该为地质人才的成长和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要稳定他们的专业,让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地区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其次,保证科技人员科研时间,使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潜心于科学研究;第三,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衡量标准,不但要有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的实践和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要在科技创新上见高低。  相似文献   
89.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期末进行的野外地质入门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我校的野外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体系十分强调最终实习报告的编写,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地质现象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相对贫乏和野外实践经历较少,传统的实习成绩评定体系存在一些弊端。为了完善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提出了将考查学生认识和理解野外客观地质现象为宗旨的考试取代最终实习报告编写的改革措施,丰富和完善了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为实践教学环节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以地质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为切入点,就地质类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针对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