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3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周亚娟  林爱文  张二申 《资源科学》2021,43(7):1428-1439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宅基地大量闲置,合理重构宅基地完全价值,完善退出补偿定价机制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宅基地退出成本的角度构建了宅基地价值认知—边际机会成本分析—完全价值重构的价值评估体系。结果发现:①农村宅基地价值由自身价值、开发价值、权益价值与代际价值构成,宅基地退出时所失去的价值部分即农户损失成本;②利用成本损失来测算宅基地的价值,以边际生产成本测算宅基地开发价值,以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宅基地自身价值,以边际外部性成本测算宅基地权益价值和代际价值;③不同类型宅基地在退出时损失的价值不同,在退出补偿中需根据成本损失进行相应补偿;④宅基地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损失多以货币手段进行补偿,边际外部性成本以货币手段结合非货币手段进行补偿。基于此,探索了一种新的宅基地定价思路,提出了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王兆林  王敏 《资源科学》2021,43(7):1335-1347
宅基地退出是解决当前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价值理论,利用重庆市503份农户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机制。结果表明:①技术接受模型(TAM)整合感知风险(PR)的研究模型适用于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农户退地决策主要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和感知风险的负向影响;②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决策各因素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强,感知易用性次之,感知风险最弱,其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9和-0.18;③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宅基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间接影响农户的退出行为决策,是推进宅基地政策有效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的制定应契合农户的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并确保退地补偿按时到位。  相似文献   
93.
夏方舟  鲁平贞 《资源科学》2021,43(7):1492-1508
“同地同权同价”是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认知局限、流转障碍凸显、市场难以形成,使得农民宅基地财产权利显化困难,流转价格和功能价值存在较大偏离,相较于城市居住用地价格更是差距巨大。基于此,本文选取了287个北京郊区宅基地流转案例和534个北京城市居住用地交易案例,构建了宅基地使用权多元价值分段偏离测度框架,运用多功能价值评估与深度置信网络分析,测度了宅基地使用权实际流转价格、功能价值和城乡同权价值的“三元价值”和“两级偏离”。结果表明:①北京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功能价值较流转价格平均高出8748.08元/m2,平均价值偏离度为63.14%,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域递减”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原因在于宅基地的功能和资格权的认知偏差,以及供需匹配度、市场完善度、政策外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城乡同权价值较功能价值平均高出 27192.81元/m2,平均偏离度为68.32%,呈现出显著的“中心扩散”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居住用地产权的完整度、明晰度和稳定度差异。因此,本文提出未来宅基地财产权利显化和价值充分盘活应该分两步进行,首先完善宅基地的“农村二级市场”,逐步纠正农民对宅基地的功能认知和增强资格权价值显化;其次对标城市居住用地构建“城乡统一市场”,通过不断完善宅基地产权权能,推进宅基地完整价值的进一步显化,推进实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对协调的“同地同权同价”。  相似文献   
94.
谢臻  沈梓睿  范胜龙 《资源科学》2022,44(11):2276-2289
需求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与完善,在腾退“一户多宅”的进程中,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保障。本文以传统农区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农业需求侧视角出发,诊断“一户多宅”类型,利用人-地-业系统分析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理论、现实与规划3种整治测算方法,并比较包括空间整治潜力和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在内的整治效应差异,为“一户多宅”分类退出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地方管理对“宅”“户”认定方式模糊,形成继承型、附属型、村内型、跨村型4类“一户多宅”。②耦合度上,“一户一宅”与“一户多宅”均呈现出高水平;耦合协调度上,“一户一宅”、跨村型与附属型为中级或初级协调,继承型和村内型为失调状态。③退出耦合协调度失调的村内型和继承型“一户多宅”,疏解非合理性需求;保留跨村型、附属型为有偿使用,确保农业需求侧稳定发展。④宅基地空间整治潜力方面,理论整治方式最优,规划整治方式最差;但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方面,规划整治方式最优,理论整治方式最差。研究认为,挖掘农村存量用地固然是“一户多宅”退出的目标,但农户的生产生计以及农业发展是农区宅基地退出需考虑的首要前提,应当优先依据农业需求侧诉求,分类、分序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95.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96.
采用2385名新生代外来工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行为倾向变量来考察童年期留守经历与个体退缩型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过留守经历者更可能“怕被炒掉或被刁难而不反映劳动权益意见”,显示出比较明显的退缩型人格特征。其中以学前留守的影响最显著,而留守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以“愿否因自身权益受损参加维权活动”这一假想情境下的意愿变量、“是否怕被报复而不投诉权益受侵害行为”这一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变量所做的参证分析及倾向值匹配前后的对照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文章重点以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倾向测量验证了采用心理量表施测及定性研究所得的结论,并表明留守经历对于退缩型人格的长期性影响可以从大学生等群体推展到普通的外来工群体。所得结论亦表明,除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以外,对于新生代外来工的研究还需纳入生态逻辑,关注其童年期的发展生态系统。由于退缩会对社会融入产生消极影响,诱发“半城市化”的社会结构张力,今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需更多关注其人格发展,尤需对那些处于学前阶段的留守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7.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current provision for students with dyslexia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Five themes emerged from this research and these were (1) Diagnosis, (2) Inclusion, (3) Effective classroom practice, (4)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lassroom and (5) Teacher education.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the theme of Inclusion. The data collected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twelve primary teachers towards the in-class versus withdrawal models to support children with dyslexia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As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has evolved in recent yea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the dyslexic student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The insights provided by the teachers signify the need for in-class support, as much as possible, to support inclusion for students with dyslexia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相似文献   
98.
为使学龄前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得到广泛的矫正乃至预防,迫切需要探索一种能适合学龄前儿童年龄特点、能在自然状态进行、乐于接受的方法,使学龄前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矫正,社交退缩行为逐步消退.采用A1B1A2B2倒返实验设计,探讨由幼儿园体育教师编制并实施的学龄前儿童系列体育游戏是否能矫正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在A1很少与人交往,在B1与人交往的时间经过一定反复逐渐增加,在A2与人交往的时间再度减少,在B2与人交往的时间增加;A1与B1、B2极显著差别.实验证明,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可以矫正学龄前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99.
不同的土地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宅田关系,对聚落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西南地区刀耕火种民族都有农忙时游离的临时住所与相对固定的宅区相结合的聚落,其聚落的迁移完全遵循土地的生态规律,服务于土地的生产。稻作文化下的西南聚落呈现的是高密度的聚落形态,这种聚落势必形成耕作半径过长的情况,由此形成了一种由聚落到梯田过渡的宅田关系。  相似文献   
100.
范超散文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意思的,突出了散文相似思维的特点,用心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刘亮程散文叛逃意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范超的精神家园与现实家园是同一的,因而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出的是对家园的回归和热恋,这正是其散文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