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595篇
科学研究   265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性”的困境。所以.“性”的突围轨迹也成为“人”的自主意识和抗争意识凝聚进发的标识。“性”的扭曲力量主要来自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统配资源”,“性感”与“快感”失去了其“自性特征”,怪诞的“性相”与主体的沦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王小波的小说呈现了“性本体”与“性主体”双双异化的现实。并将“人”的救赎与“性”的解困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2.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23.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提高信息抽取过程中的语义深层次的理解和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块分析的语义信息抽取方法,在详细说明其信息抽取模型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命名实体识别、词性组合模板、基于本体的三元组和二元组规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述的系统结构及其技术构建文本信息抽取系统是可行的,其能在深层次语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在介绍e-learning及其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引入本体概念,并根据e-learning系统资源的特点构建了学科知识本体,最后提出了基于学科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26.
魏晋时期是家族文学自觉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其作为一个文学分支自觉建构的开始。这种自觉建构主要表现为重情、善变、尚雅、崇文的家族文学思想逐渐清晰,家族文学创作内容逐渐类型化,并表现为四大主题:述德、训诫、亲情与家族日常生活。家族文学活动丰富多样,对提高家族文学名声、展示家族文学优越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熊伟先生新著《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的最大学术创见,是系统提出了"图书馆广义本体论",明确了当代图书馆学科的逻辑起点、逻辑主体和逻辑终点,推动当代图书馆学科体系发生了"客观知识本体论"转向。该书提出的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要从"无居之变"转向"有居之变"、研究思维要从"如吾所识"转向"如其所能"、研究方法要从"逻辑实证"转向"计算模拟"等重要学术主张将对图书馆学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ABSTRACT

Subject ontology can help implement the structured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for online learners 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However, building ontologies by experts is time-consuming, and the adaptation of such ontologies to different contexts might be a problem. Crowdsourcing, which allows users to build and refine ontologies during their learning process, has exhibited potential for solving this problem. In this study, a crowdsourcing mode-based learning activity flow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guide the learning of online learners while promoting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bject ontologies using the learners’ contributions to the learning content. This flow makes full use of the learners’ wisdom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ntology. Based 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a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involving a Chinese lesson on “The Liangzhou Poem”. In the experiment, student participants built 722 triples, of which 584 evolved as formal items in the subject ontology. Moreover, all learners were able to construct a well-organized knowledge graph. Students in both high- and low-scoring groups contributed valuably to the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 ontology. Furthermore, while the widths of the knowledge constructed by students in high- and low-scoring groups were similar, their depths we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crowdsourcing-based activity flow system achieved satisfactory technique acceptance, which mean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system are useful for the effective generation of subject ontologies while helping learners acquire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29.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0.
在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论视野下,"家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环境的单向认知,表现为个体存在与环境之间互为对立的关系。菲利普.罗斯通过对现代少数族裔的精神离乡、漂泊、生存的关注与反思,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批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误区,为现代人的和谐回归指明了方向。罗斯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传统家园叙事模式以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态内涵,他通过批判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分裂,力求改变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传统认知及存在方式,达到存在与世界的一体性,体现了罗斯作品对人文生态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