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91篇
科学研究   103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8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工商管理专业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是各类高校在开展实践教育过程中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广西区域岗位群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广西地方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设置时,应定位于区域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特色,在此基础上考虑课程模块与教学进度相配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
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基本工资改为由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构成,岗位工资是基本工资的核心,它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称、职务密切相关,从岗位工资可直接看出职称、职务状况,地方高校制定的校内岗位津贴与基本工资之间的联系,关系到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3.
我国从1958年开始发展数控技术,到现在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规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数控市场大多被国外数控系统占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国产低价位数控机床、高速高效数控机床和重型数控机床如何占领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54.
杜拉斯立足于女性的欲望与情感,在文本创作中建构女性的主体身份,让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下的沉默的一个人数众多的“少数族群”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长期在“菲勒斯”中心话语的历史中被湮没的女性声音得以被听见、被重视乃至被认可。笔者试图以女性主义为工具,从杜拉斯文本中的男性解构与女性主体入手,在传统的文本细读和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杜拉斯的女性关怀,做一种尝试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55.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将德智体美劳贯穿育人的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课程思政对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至关重要.本文从财务会计岗位课程思政改革的特点出发,设计岗位课程的思政点,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岗位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女性主义和翻译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传统译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充分尊重译作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翻译领域的良性发展。但是这种颠覆传统定式的翻译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以一种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在具体的翻译中,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推动翻译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7.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诗歌意象,通过凸现女性的叛逆和自救以及颠覆传统男性权威,超前地向世人展示了女权主义思想及女性新形象,从而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这比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兴起早了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58.
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与多数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存在的脱节,成为目前女性就业难、就业层次低的原因之一。西方女性主义关于科学、性别与教育的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9.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中国也随即进入了后奥运时代,本文从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形成的文化体系入手,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反思中国人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在健康观、经济观、社会观、政治观和荣誉观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重新认识中国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60.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six warm-up modalities on peak power output (PPO) during the high-pull exercise. Nine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completed six trials using different warm-ups: high-pull specific (HPS), cycle, whole body vibration (WBV), cycle+HPS, WBV+HPS and a control. Intramuscular temperature (Tm) was increased by 2°C using WBV or cycling. PPO, Tm and electromyography (EMG) were recorded during each trial. Two high-pulls were performed prior to and 3 min after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warm-up.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PPO occurred with HPS (232.8 ± 89.7 W, < 0.001); however, this was not different to combined warm-ups (cycle+HPS 158.6 ± 121.1 W; WBV+HPS 177.3 ± 93.3 W, = 1.00). These modalities increased PPO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ose that did not involve HPS (all P < 0.05). HPS took the shortest time to complete, compared to the other conditions (P < 0.05). EMG did not differ from pre to post warm-up or between modalities in any of the muscles investigated. No change in Tm occurred in warm-ups that did not include cycling or WBV.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movement-specific warm-up improves performance more than temperature-related warm-ups. Therefore, mechanisms other than increased muscle temperature and activation may b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hort-term P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