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496篇
科学研究   7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2篇
综合类   13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塑、爱国主义情怀及高尚道德修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中原文化为引领,在把握校园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加以重视和引导。  相似文献   
42.
以旅游体验设计促进河南博物馆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博物馆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大著名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几乎无不依托博物馆来吸引大量游客。近年来,河南省博物馆的数量虽然在急剧增加,但吸引观众的博物馆却很少,与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相比,博物馆旅游远远落在了后面。将旅游体验设计引入博物馆旅游,以旅游体验设计来促进河南省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为博物馆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43.
从普遍意义的人的形象——浮士德形象来体察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可行而且十分有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分析了浮士德形象和现代人精神困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同异表现。  相似文献   
44.
励志性质的人物专访其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观众的成功意愿、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以及情感激励3个方面,好的电视节目在制作时必须依照这一思路进行精神建构,并按照和谐社会的指导思路进行故事叙述,从而达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5.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内心经历了苦痛、辗转、挣扎和坚守,最终选择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愿望,为后人敬佩。  相似文献   
46.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从儿童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女巫》改编中的美学策略确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游戏精神的稀释、恐怖艺术的失范和家园主题的淡化。这些不当的改编减少了原著的魅力,也对儿童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时必须得当地应用美学策略,考虑其观众的特殊性,把握好游戏精神的精髓和恐怖的“度”以避免负面创伤的产生。而作品若能涉及有关人性、人生思考的主题,则更利于引导儿童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48.
长期以来,在评价《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情况,即贬低甚至丑化唐僧,而把孙悟空作为美化、歌颂的第一形象。这是一种颠倒和错位现象。因为唐僧是佛祖和菩萨选定的到西天取经的责任人,他是西天取经的真正主角和精神领袖。他表面上看似文弱、迂腐,实际上在内心深处闪耀着光彩夺目的精神光芒。主要是九死不悔、一路向西的坚定信念;持戒守节、视财如土的品德和定力;宽厚容人、以德报怨的慈悲心怀。这些精神,同孙悟空身上体现的反叛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一样,都是《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9.
论文学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50.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