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12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内蕴着一个天缘性的哲思情结,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最初的哲学沉思。当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反观反思之后,再来思考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时,则会格外重视"生态"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生态"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然生态,还有一层是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合规律的相适相谐而又动态平衡的共生态。通常而言,这两层是相依相生的,而后一层则尤具人文命意。当代人特别需要从人类历史的生存与发展中领受题旨,认识到人与自然间那种本原关系的深刻命意。依于自然之乡,源于生命之泉,通向永恒之途,复归存在之根。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大前提。无论人类拥有多少先进的科学创举与现代化手段,都不应该背离这一前提。这同时也是在当代生存背景中,人与自然环境真正确立美学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2.
识图和绘图是学习研究动物科学的重要方法和技能之一。它是由动物学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编排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等决定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识图习惯,提高识图技能,对动物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将来更快的适应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可行性的建议来保证和提高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4.
中华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不同类型的文化网站风格迥异,彼此隔绝;网站内议题疏离,流于浅表;中华文化图景拼贴式呈现,意义碎片化。应改变碎片化、拼贴化的网络呈现状态,以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为线索,使中华文化的网络传播空间形成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场域,使网络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5.
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动物学是水产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开展双语教学极为重要。在动物学双语教学中,选择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国外优秀教学用书为教材,课件制作遵循4C原则,并对课件素材进行科学整合和优化,课堂双语教学实践采用渗透式来授课,注重师生互动,对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反馈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46.
概述了近年来在动物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改革考核方法等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动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7.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动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动物学传统的教学方式 ,进而分析目前多媒体组合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指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在动物学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 ,并对学校建立和应用动物学CAI课件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8.
对绵阳市修建于不同时期的住宅区的植物配置调查分析显示,早期植物配置使用乡土树种数量多,但选种种类少、结构单一、缺乏变化;近段时期应用植物种类增加、配置手法多样,使绵阳住宅区环境得到改善。但在目前的植物引种争栽种过程中出现有部分死亡、长势不良的现象。分析指出,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相关人员缺乏对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栽培常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49.
高师动物学解剖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动物学实验需要的鲜活材料量大,经费开支大的事实,通过统筹安排实验项目、指导学生捕捉采集实验材料等改革实践,不仅节约实验经费开支,而且让学生经历实验准备工作的体验,对提高学生执行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提出实验材料资源共享及开放实验室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50.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关注的三大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方面要依赖于生态环境法律意识的培养,它有利于实现在法制状态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依赖于生态环境立法的完善,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要依赖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它满足了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制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