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篇
体育   10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林红砂手     
丁海 《精武》2002,(3):22-22
我一名武术爱好者,自1991年拜师习武,曾先后练习少林六合意、少林小洪拳及硬气功少林红砂手,虽未有大成,但自觉受益匪浅。今不揣浅陋,整理成篇,希望能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3.
张文佳  贺舂林 《精武》2004,(1):10-12
东北秘宗拳是少林拳中的传统拳法,属于北派范畴。东北秘宗拳沿革于河北沧州陈善一派的“秘宗拳”,传入黑龙江省,特别是传入佳木斯等地后,从内容到技法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方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为了突出抗暴防身技法,特从东北秘宗拳入门拳法中精选出部分实战技法,以抛砖引玉。 1.玄机守门式:敌我对峙。若敌以左侧身格斗式逼近我,寻机抢攻,我(留发髻者,下同)则速撤左脚,屈膝沉坐成右玄机步  相似文献   
4.
魏庆新  魏焕新 《武当》2014,(9):8-11
“中平枪,枪中王,左拦右拿法度严,中心一扎不可挡”,“不论高低与远近,中间一点是枪王”。其枪法套路是由著名武术家魏金章先生传承下来的。魏金章,字金山,山东临清人。1905年出生,1977年与世长辞。他自幼随祖辈习武,17岁那年师承河北吕少武习练少林拳和杨氏太极拳,尤其擅长搏击。19岁那年即携技赴东平、邢台和天津一带课徒传艺。1932年,他出任临清国术馆馆长,赴省国考获得银盾优胜奖。而今,魏门弟子众多,现已传至第五代。  相似文献   
5.
文龙 《精武》2004,(3):46-48
1958年,许世友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将军下连当兵”的号召,重新体验士兵生活。许世友到军区下属的“临汾旅”6连7班,穿上士兵服,戴上船形帽,成为一名上等兵。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1,(10):18-19
出招进退拳打一条线 也就是平常说的少林拳打一条线。这是少林武术的首要特点,也是区别少林武术与其他门派的分水岭。其意是每个套路从起势到尾,始终都保持在一条线上运动。其实战功能有二:一是运动形态,二是出击方向为直线出击。 运动形态的功能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在与人交手时能够抢时间。俗话说:“先下手为强。”近距离击打对  相似文献   
7.
韩振博 《精武》2006,(4):26-27
少北拳是源于少林拳而又有所创新,且有别于少林拳的一个拳种,其理论体系科学完整,技术内容丰富,动作结构严谨,攻防实战性强,风格简练朴实,广泛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短打是少北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于单拳对手。地开十八式则是以擒摔为主的十八个短打招式,是少北拳短打三十六招的后半部分。地开十八式属近身招法,因此每一招都是上下肢的结合动作,同侧或异侧手足运动方向相反(少北拳法称之为“叉合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文化学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和少林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少林拳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影响。得出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严翰秀 《武当》2011,(1):31-33
一、中国武术历史发展繁荣时期的变异——内家拳法的产生为了说明中国内家拳的产生和存在,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据中国武术权  相似文献   
10.
张耀勇 《武当》2011,(3):40-41
所谓格斗,是在徒手状态下或持有器械状态下的打斗形式。欲在格斗中获胜,必须具备两大要素。即雄厚的力量基础和娴熟的技术素质。力量在格斗中的重要性是勿需质疑的。通常我们知道,小孩子打不过大人,这是因为两者的力量相差太悬殊。有句俗话说的好:身大力不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让两个从没练过武的人打斗,身体瘦弱者若要战胜身材魁梧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