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96篇
科学研究   115篇
各国文化   117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222篇
文化理论   47篇
信息传播   2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2.
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陈霞 《中国德育》2006,1(10):53-55
儒家把立德立功、为国为民谋利作为评判个体有无价值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为人生的不朽追求。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重温儒家立德立功思想及相应的培训方法,对当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3.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基本观点,但对此观点需要全面地认识和辩证地分析,不能绝对化和片面化。从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态势、法律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形和法律儒家化的特殊机理三个方面对法律儒家化重新予以解释和剖析,可以看出,法律儒家化的观点虽然从总体上能够成立,但不宜以绝对化、片面化的态度视之,而要深入认识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4.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55.
先王观念在中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法先王”的实质是过份强调法律传统的继承性而忽视其变异性,它对我国法律传统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则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56.
天命思潮是两汉儒家思想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儒家天命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至汉代,经陆贾,贾谊,韩婴,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增益,始为大观,构建出两汉儒家天命思潮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出其历史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57.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日益凸显。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儒家形成了一整套终极关怀理论。从儒家终极关怀理论中汲取智慧、联系实际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现代人终极关怀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8.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9.
儒家不仅包含丰富的道德内容,也包含宗教内容。儒家认为,人死后魂魄分离,通过招魂仪式可以让死者复活;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快乐的,人害怕死亡;孝道是对在世父母、长辈的尊重,通过祭祀祖先以期盼先辈们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60.
章认为新历史小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了黑格尔关于把握历史的“哲学的方法”的理论的先锋作家的自救。新历史小说中的对中国传统化的哲学、对偶然性因素的重视与转型期作家们的孔子情结、神秘化情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