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5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王依农 《收藏》2020,(5):14-21
2004年,金华市金东区东孝道陶朱路的城北公园发现一座宋代古墓,发现时该墓已被盗一空,文物散轶皆尽。经当地文物与公安部门联合,迅速破案,并集中整理出一批该墓出土的宋代文物。清理后,发现残损墓志一方,铭有"宋故朝散郎舒公墓志铭"等字。按朝散郎为宋文官制,元丰前从七品,后升为正七品,遂知此墓为宋代士官之葬,又舒氏于金华为地方大族,此墓所出器物,皆材质丰富、制工精良,多为香、茶、酒等诸事所用,综合反映出宋代江南文士的器用面貌,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42.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四个词语“人民”、“大内”、“小内”、“见”,来揭示它在历史词 汇学上的重要意义,同时兼谈它对辞书编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4.
"谀墓"者,即撰碑者为迎合死者亲属称美死者的心理需求,在为死者撰饰终之文,刊述死者生前操行、德履时多夸大、溢美之辞。清顾炎武于《日知录》卷十九《作文润笔》条中有言蔡邕谀墓。蔡邕是否谀墓,本文从其具体碑作、撰碑的历史背景及人们赋予墓碑文的功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5.
赖云云 《华章》2008,(7):110-111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大都始建于中华民族觉醒的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直参与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建设,办学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联合下拨.启动予九十年代的大学基金会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借鉴外国研究型大学募捐的成功经验,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完苦相关立法,进一步调动国内外实业家、慈善家的积极性,使社会捐赠成为研究型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6.
草原石人     
肖武 《当代职校生》2008,(12):34-34
他们散居在巴音布鲁克、巩乃斯等草原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地区。在那些茔墓、石棺墓或石堆墓前,面朝东方手握佩剑、镰刀、斧头或牛角杯,孤独而坚定地守候,一站就是几千年!  相似文献   
47.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应制之文到文学之文的转变。而"谀墓"传统源远流长,汉代碑志文"谀墓"有着鲜明的现实应用性,与文人弘扬社会公理、维系文道士心、展现个人的操守和诉求等密切相关。"谀墓"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关于政权建设、党派之争、人际关系及生命价值认识的反映,体现着文章写作中诚信与虚伪、感性与理性、真善美与假大空的考量,这就决定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8.
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饱含激情地叙述了五人的动人事迹后,点明了写作的缘起—“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相似文献   
49.
本文主要借助迄今考古发现的魏晋墓葬遗存,与莫高窟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十个覆斗形顶洞窟的顶部形态作比较,并就其中一些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重新审视之前学界对莫高窟早期覆斗形顶的既有看法.对覆斗形顶在北朝以前存在于中国的轨迹给予关注,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追究,以期为最终较客观地还原莫高窟覆斗顶方案的最初建造意图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50.
秦简中有不少徒隶、徒、隶的记载。战国秦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的徒隶带有转型时期的特征,具有多重含义:既表示刑徒,也表示奴婢,还可以指代自由民。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秦时期的徒隶主要指在官府劳作的某些刑徒和官奴婢,而不是自由民。这一方面反映了战国秦时期繁重的劳役负担以及政府对刑徒、奴婢劳役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自由民的徭役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