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237篇
科学研究   10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刑事和解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社会背景因素下的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模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加上欧美国家对此法律价值观的宣扬,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些人士纷纷为其在中国寻找移植的理由;但其与中国的宪法和刑法的宗旨及原则相违背,并且与中国的现行国情相违背。所以面对该价值观的冲击,我们要作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2.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具有恰当性,但未将“吸毒驾驶”、“无证驾驶”等同质性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对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要从成立本罪的地域范围限制、对象限制、时间限制、具体行为种类及行为程度等方面进行。司法适用中要注意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相关罪名的衔接;对本罪关涉的程序、证据问题的处理,要注意公正与效率相结合。  相似文献   
53.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在我国刑法中设立以来,就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该罪存在诸多立法上的不足,围绕其提出的观点更是五花八门。随着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此罪的最高刑期由五年提高到了十年,这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对于该罪的立法不足,应从增加其特殊主体的立法规定、明确相应表述、明确界定财产...  相似文献   
54.
1997年的《刑法》颁布以来,已历经数次修正和解释。这些修正和解释,一方面完善了刑事立法和司法,另一方面却也给整个刑法体系的稳定性和司法的平衡适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刑法也日益患上了“综合肥大症”。为此,应当找出我国刑法修正和解释过程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同时考虑对历次修正和解释作一次系统的整理,并在适当的时机考虑重启刑法的全面修订工作,以使我国刑法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应对刑法理论进行调整,即刑法体系由罪责刑法向安全刑法转变,刑法机能应以保护社会为主、保障人权为辅,刑罚价值观的侧重点应是秩序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体现了相对宽松的刑事政策的同时,也对一些重罪和高危险犯罪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刑事政策,可谓宽严相济,这对我国的刑法体系日趋现代化和合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中国刑法解释所具有的抽象化、规范化特征决定了这些解释文件无法直接与案件事实相对应,必须通过再解释使之适用于司法实践。抽象化的刑法解释适用于具体案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项规则:依附性规则;解释的非穷竭规则;例外不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58.
高职院校开展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法学素养、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现代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法学教育现状,因此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方式。本文以刑法课程教学为视角探索高职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期帮助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9.
60.
简评实质刑法观与形式刑法观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解释立场往往导出实质解释结论,主观解释立场往往得出形式解释结论,于是,以客观解释论为立场的形式论者和以主观解释论为立场的实质论者都可能犯下钻冰取火、南辕北辙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