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6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282.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28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存有“善治”的治理思想,其中,公民教育、依法治理、公平正义三个方面,对我国基层治理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84.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议题。村落文化作为乡村共同体的呈现样态,存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来源和展演形态。文化公共性与乡村建设休戚相关,村庄政治精英不但引领了文化资源的运作方向,而且重新整合了村民的“文化习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村庄文化的活力,围绕党群关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影响力,进而践行文化制度的本土化适应力。同时,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流失贯穿于公共议题的失语和公共空间的日渐式微。因此,要不断涵养乡村公共精神,加强村民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文化赓续的公共空间,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和关系,通过重构社区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公共规则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加强公共规则的宣传和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的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285.
善治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对人民主体的重视。数智时代赋予善治过程更多融合可能,但也存在技术过载风险。本文采用理论阐释法对善治的内涵特征和主要目标进行解读,为数智时代档案治理提明方向,并从“为民建档、由民管档、档为民用”三个步骤提出具体策略,从而回答档案治理体系中主体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86.
法治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法治化。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国家法制和教育法规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为职业教育治理“良法”注入基本价值,保障职业教育治理达到“善治”。法治化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通过构建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法体系和教育法规体系实现治理法制化,建立健全国家法和职业教育法执行体制机制,提升治理主体法治实施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