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篇
教育   160篇
科学研究   4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探讨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倦怠的相对贡献。对834名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劳动策略能有效预测工作倦怠,进一步的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情绪衰竭时,表层行为贡献了已解释方差的80.2%;预测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时,深层行为分别贡献了已解释方差的69.8%和71.8%。  相似文献   
92.
烟台地区图书馆员工作倦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用国内修订的马斯拉奇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对烟台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275名图书馆员进行随机调查。检验了MBI-GS量表在我国图书馆行业的适用性,检测其信度和效度;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图书馆员工作倦怠水平。论文最后提出了预防、减缓和消除图书馆员工作倦怠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3.
目前,教师惩戒权已陷入了法律依据不够坚实、具体的操作性标准缺失、惩戒的监督与救济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并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笔者以为,教师惩戒权跳离法律困境的关键是为教师惩戒权立法。因为只有通过法律条例的形式来促进相关法律细则的完善和配套措施的跟进,才能进一步规范各方权益关系,明确各方的责、权、利,进而消减因教师惩戒  相似文献   
94.
陈飞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38-40,44
目的探讨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状况、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149名学生干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干部工作倦怠总得分2.48土0.55,存在中度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得分2.62土0.49,低于常模平均水平。(2)学生干部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且非常显著,其中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两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而成就感低落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对成就感低落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越低,工作倦怠感就越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5.
采用工作倦怠问卷(BM)对地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初步考察大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结果发现:倦怠整体基本呈正态分布,工龄变量在动机丧失因素上呈显著差异;倦怠三因素耗竭、士气消沉、动机丧失的检出率分别为27.94%、23.53%、32.35%;倦怠综合评价结果为:零倦怠占16.1%,轻度倦怠占63.23%,中度倦怠占19.1%,高度倦怠占1.47%。  相似文献   
96.
采用组织契约违背问卷、离职意愿问卷和教师工作倦怠问卷,对350名中学教师实施测评,对获取的288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契约违背和离职意愿对工作倦怠的主效应显著;教龄、学历、学校、组织契约违背和离职意愿与工作倦怠相关显著,对工作倦怠的总体解释度达到22%;教龄、学历、学校、组织契约违背和离职意愿可以作为工作倦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7.
高职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的情绪、人际、生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使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阻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教师集体效能感能够通过调节教师的压力感受、心理健康水平、工作压力本身,降低教师工作倦怠。通过分析影响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集体效能感的路径;同时,从教师培训和院校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从而缓解高职教师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98.
工作倦怠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中小学生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本文对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并对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9.
一研究背景调查表明,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李永鑫(2007)[1]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学生中度以上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0%;而采用同一调查工具,连榕(2006)[2]对672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学习倦怠水平较高;马勇(2010)[3]对1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学习倦怠检出率是24.8%;卢晓灵等(2012)[4]对92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学习倦怠检出率高达43.3%。研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休闲活动应对工作倦怠的作用,采用休闲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等对460名在职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性别、是否有孩子等人口学变量影响休闲活动;休闲活动引发并影响正性情绪,可以作为应对工作倦怠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