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龙应台以犀利率直的杂文批判享誉文坛,作为知名学者,她以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对女性问题做出尖锐批判.小说<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却以不同以往的风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问题的思索,没有任何艰涩的理论讲述,有的只是自己内心发出的女人之声.  相似文献   
82.
在美国文坛上,著名的"白衣修女"艾米莉·狄金森,以自成一体的诗作风格著称于世.本文旨在分析她的情诗及其独特的内心世界,以期在对狄金森有一个较为客观认识的同时,对其微妙的情诗进行赏析.她的一生苦苦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理想的爱情,尽管有一些超现实化,仍可将其视为简单的爱情因为那只是对一份纯净和持久感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3.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陈染自踏上文坛,就以自身独特的文学造诣而标新立异.她以一己的生命体验去创作文本,从而打印上了鲜明的孤独色彩和个人生命的烙印.陈染的生命是孤独的,而她在坚守着生活的单调和乏味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一部部作品散发出精神之源的光彩,从而璀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84.
在《零下一度》的《幻城》,白天《我为歌狂》,晚上《梦里花落知多少》;想起《大四了,我可以牵你的手吗》。结果《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多想《不说再见好吗》,却无法拉近《樱桃之远》,唉,《其实我不快乐》……这些书名,都是2004年风行中国文坛的所谓“80后”写作群的作品。其“知名度”之高,显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过去的一两年里,由一群20岁上下的青少年掀起的此起彼伏的出书热潮。狠狠地撞了一下中国文坛的“腰”。青春写作者们满纸的青春话题,如风袭来;也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85.
文章主要论述了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繁荣的原因、存在类型和特点.认为:南北朝文学创作的繁荣、思想的空前活跃和解放、齐梁文坛上复古新变两种思潮的斗争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等,共同促成了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的繁荣.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有三种存在类型: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如<文心雕龙>和<诗品>)、文学总集中的文学理论批评史料和单篇论文形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史料,并对各种存在类型的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6.
19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个光华满天的星系,文学界一群耀眼的明星构成了那个特定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光辉历史。而文学批评斗士,"文如其人"的别林斯基犹如抢眼的北斗星,以其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在对民族性的阐发中逐一确定了那群明星在俄国文学史版图上的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87.
三毛与海明威在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在人生经历,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他们广施博爱,却难以满足被爱的渴求,他们倍感孤独。声名之累使他们难以自拔,疾病折磨更令人难以忍受,最后以自身之惨烈愤然辞世。本文着重探讨了两位作家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8.
法国畅销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2009年的作品《一部法国小说》获得雷诺奖,但他的私人生活和作品风格却饱受争议,被称为法国文坛坏小子。通过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的分析,能否找到争议的原因呢?他的作品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欧阳修的诗文约在14世纪中叶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19世纪后期传入西方国家。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90.
对于今天的读来说,王小妮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朦胧诗创作的繁荣时代,王小妮就以她接近口语式的平白无华的诗作,像一朵“清癯灵动”的小花,在现代诗的坛上,开得分外显眼。然而,就在她写诗声名日隆,完全有希望沿着一条平坦大道去取诗人桂冠的时候,她开始更多地转向了散随笔的写作。在上个世纪散泛滥的90年代,在充斥着“油腻腻地磨擦着生存皮肤”的平庸之作的坛上,王小妮以她“超度万物,俯看人生的灵气与磁性”,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诗意的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