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2.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俄罗斯学界的文学批评家,如杜纳耶夫、叶萨乌洛夫、扎哈罗夫等人通常把宗教性视为俄罗斯文学的首要属性,甚至将诸多文学作品看作是福音书文本的衍生形态。此类文学批评通常以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学的母题,隐含着借助东正教文化精神与西方文明分庭抗礼的姿态,其内在继承了19世纪霍米亚科夫、梅烈日可夫斯基等人思想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5.
导言:文学批评的文化视角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和艺术文化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文学与文化之间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存在,它既要受到特定民族、特定时代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也集中显现着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流向和文化心理内涵。文学在文化大系统中决不是一个弧立的存在,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批评理论的转向:从"形式"走向"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宏观考察了从20世纪至21世纪西方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指出,在20世纪,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引导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主潮对文学文本“形式”的关注;在本世纪与上世纪之交,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由“形式”研究为中心,转向不仅以“形式”而且以“认知”研究为中心,并且重点在文学的“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语言论美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为理论导向,对文学阅读的读解方式及文学的审美接受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充分论述了语言的隐喻性及诗意性后,肯定了"想象力"在读解深层结构、理解深邃意蕴、获得理性审美知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抗僵化的文学批评范式而产生的,但是由于接受美学理论家们过于夸大接受者的作用,导致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无从谈起,进一步导致了对文学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无从谈起,从而构成了对文学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美在生命”,是沈氏文学批评的根基,是理解沈从文创作的一把钥匙;透过这种文学理想,我们可以看出沈氏的文学目的观——“无目的的目的性”,即这种文学理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有别于传统的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它的创作主流反映当今俄罗斯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化价值取向的移位,反映着俄罗斯民众在特定时期下所产生的痛思历史伤疤的反乌托邦意识、家园衰败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宗教情节以及以消极态度对待生活的及时行乐的幸福观等新概念形态。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3.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涅克拉索夫乃是俄罗斯诗歌最伟大的革新者之一;就其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时期来看,他属于四十年代的人,属于俄罗斯文学贵族时期的人。当时,诗人已经发表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文章、评论和其他文学——美学方面的见解,而新的、民主主义的文学则刚刚诞生。诚然,他可以向俄罗斯诗歌中一切传统的东西,以及那些依然信任于他的人挑战。然而可贵的是,涅克拉索夫在他保持鲜明创作个性的情况下,总是公正地承认自己前辈的功绩并且从来不怀有任何敌意。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拿它来评价今天的文学现象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建立多向度的文学批评标准。历史的观点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生命的自由意识可以从“生”与“爱”两大主题方面去考察,而通俗文学消遣娱人、养身怡性的功能是“雅文学”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对于它的学理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学所透露出的宗教精神以及俄罗斯灵魂所蕴藏的复杂质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