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3763篇
科学研究   1149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241篇
综合类   210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3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482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将链杆系统和柔绳链杆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抽象为一个二自由度模型,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得出了普遍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考虑初速释放瞬间的运动初始条件,得到了相应的运动解,从而为彻底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决定性条件,所得结果可用于构造一个具体的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杜威教育目的论之背后所希冀的目的,是建设真正的民主主义社会,完善人的自身,使人自由幸福地生长、生活,实现人与社会一切的和谐,这是一部分人的一个愿望。实际上,现实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文化教育的多元与矛盾,决定了一个实然的状态,即人类没有共同的教育目的。虽然企图即刻给定一个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徒劳的,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高尚的理想的指引下,追求教育、社会与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无爱无憎     
王健 《出版参考》2006,(7):42-42
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个意思,是说对人所有的人重要“憎”。初初一看大惑不解,人与人、人对人怎能憎?且不说孔夫子和孟夫子悠久的教诲,即欧西各国先哲先贤,莫不倡导爱心、爱人、博爱、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形上的引导--老子道家的道与传统武术的超越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老子之道的形上意义,历来颇有争议。不少人从本体论、宇宙论等角度进行阐释,笔者也曾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过思考。然而今天看来,从超验智慧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更为合适。“逍遥乘化,自由自在,即是道,即是,即是自然,即是一。以自足待为逍遥,化有待为待,破‘他然’为自然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体育》2005,(12):94-94
心有意,境界。艾弗森的伟大要用心灵去感受。因此,应广大A.l.fans要求,特分五期节选艾弗森自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机电产品面向拆卸回收的绿色设计结构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向图、有向图和与或图三种以图论为基础的拆卸回收模型的比较,指出了各种模型存在的优缺点,为完善面向拆卸回收的绿色设计结构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秦风·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20.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各为一类。由于“”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