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正1920年徐志摩游学英国剑桥,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的建议下,于当年冬天来到英国伦敦,与丈夫相聚,住在伦敦附近的沙士顿,孩子阿欢(大名徐积锴)由公公婆婆抚养。当邮船快靠岸时,她一眼认出了码头上人群中的徐志摩,但是她的心却一下子凉了半截。晚年她向侄孙女张邦梅(张禹九的孙女)描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斜倚着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  相似文献   
22.
一代才女林徽因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很多,但她"填诚"的创作理念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出了这种真诚地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态度,这是林徽因的写作内核,也是其作品至今仍有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余玮 《收藏》2012,(15):128-135
20世纪初,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建筑大家撑起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大旗。在这面大旗之下,一个名叫"罗哲文"的学人,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以70多年的倾情奉献,书写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保护的又一段传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的"幸运儿"1929年,当时我国唯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古建筑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创建,创建者是曾经在北洋军阀政府中担任过内务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代表的朱启黔。这么一个开时代先河的机构其实并不大,成员也并不多,却汇集了当时一批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精英,如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和刘敦桢  相似文献   
24.
林徽因的作品外观温婉、含蓄,但字里行间蕴藏着冷峻、自信的锋芒,体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冷静独立的情爱意识、敏锐善感的唯美意识和坚强通达的生命意识形成了她诗歌的精神内核,使她的作品焕发出刚柔并济的奇特光彩。  相似文献   
25.
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26.
1918年的夏天,徐志摩去了美国。这年,他21岁。在当代中国,这个年纪出国留学深造,正是黄金年华,那个时代自然也是。不过,此时的徐志摩其实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爹了。和我们后来所习已为常的认识不同,在这个年纪上,徐志摩还不是那位《再别康桥》的作者,也没有和林徽因、陆小曼演绎后人津津乐道的浪漫故事——那些情事还要等到几年后他去了英国,才有一个开始。当时的徐志摩,基本上是一位充满了理想的青年,主要是一个梁启超的忠实读者甚至可算是信徒。同时,他还有着非常良好的古文造诣。在赴美的轮船上,他用文  相似文献   
27.
在我的印象中,写作的女人总是让我牵肠挂肚,阅读她们仿佛经历一次次美丽,却又害怕这种美丽突然消失殆尽。从李清照到林徽因,从唐婉到张爱玲,关于她们的作品,关于她们的人  相似文献   
28.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  相似文献   
29.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写文章就像观山一样,应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或山峦起伏,或深谷幽远,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惊奇感。我们在写作记叙类文章时,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故事情节多些波折,  相似文献   
30.
三点导读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之家的濡染.父亲精心的雕琢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女建筑师、女作家。也因着当代三位天之骄子(建筑学家凝思成.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的陪衬,她的生命一直上演着东方女性的传奇。地用淡雅、朴素、灵性的心捕捉着中国历代建筑的精髓,创造着诗歌的华章.感受着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