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11058篇
科学研究   60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26篇
综合类   244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421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25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964篇
  2012年   1088篇
  2011年   1254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1035篇
  2007年   695篇
  2006年   593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自己拥有应对课堂生成的教育智慧,已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基本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22.
一、教学片段展示 教师先出示一只普通的白色乒乓球,让学生进行猜测:乒乓球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与什么有关?学生假设如下:  相似文献   
23.
2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感受并发现互动中的生成点,并将之催生为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25.
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但如何使一堂课衍生出更多具有价值的知识,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精心地进行课前预设,营造促进学生发展、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6.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一个超越预设,洋溢着弥香的新生命正向我们走来,这便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中对以往强调的目标预设性,过程计划性,结果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其实施的过程巧妙适机,适宜,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硬性灌输,存活在有心与无心,有法与无法,缥缈与真实编织的和谐空间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温柔陷阱里。  相似文献   
27.
生成课程是一种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想形态。但由于幼儿园课程中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内在矛盾和教师课程生成的能力不足,课程生成实践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实践,切实发挥生成课程的实效,一方面要注重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层次性,既要有必须保障的基础性课程,也要有可结合调整的创生性课程,还要积极关注有价值、有必要的新生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生成的统合性,在横向结构上让课程形态张弛有度,在纵向结构上让课程关系有序衔接,在整体结构上让课程意义复归儿童。  相似文献   
28.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2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的转变,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各类短视频平台竞相崛起,吸引众多机构和个人入驻,全社会涌起一股短视频创作热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受众、资本、文化等多种因素,一些反主流、博眼球的短视频大量涌现形成裂变式传播,且具有广泛受众基础,形成了短视频奇观化现象,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通过分析短视频奇观的生成逻辑及影响,重新审视和思考短视频的正确发展路径,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进行深入剖析。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教育站位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协同体系,形成学科特有的课程思政元素库,构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体育课程思政模式、设置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结构和师生协同、实用客观的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