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吴军 《知识窗》2010,(8):50-50
古代的科举考试里,状元是凤毛麟角.而状元驸马更是寥若晨星.有史可查的状元驸马只有唐朝的郑颢。郑颢.字奉正.唐朝的荥阳(今河南郑州境内)人.但这位高考状元的婚姻.却是地道的“被拉郎配”了。  相似文献   
82.
对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纪念,提供给我们一个更深入认识科举制度和更有效推进社会改革的契机。笔者指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废除的成败得失,前提是应紧密联系科举考试走过的历史轨迹,从更长时段、更大范围透视科举考试的本质与特征。其次,科举废除这一事件提示我们应关注社会改革中的心理建设和观念整合。笔者主张,对现有制度的任何重大的改革必须有全局性思维和长远眼光,综合考量改革的成本与代价,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性方案,这是科举制度废除提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3.
妙判     
古人破案、判案讲究两个字:巧、妙。所谓巧,就是破案要有智慧,别出心裁,见人所未见,而且破得不费力气;所谓妙,就是要判词巧妙,显示出官吏的才情文笔。否则,如果靠笨法破案,即使破了,也不能赢得人们的称道。各个朝代对于破案、判案都有自己的要求。有的朝代,甚至将判词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  相似文献   
84.
状元一词,源自于古代科举考试,那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在中国历史上,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造就了数百名状元。这其中有摔交摔出来的状元,有驸马状元,皇子状元,亦有仅仅当了二十天状元的短命状元。历史上的状元千奇百怪,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85.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在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和边远落后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惠措施,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和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意蕴。  相似文献   
86.
《清史稿》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两种书都谈到了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前者较为简要且有缺漏,后者较为详尽。然而,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同治和光绪时期所授职"知县"和"内阁中书"的记载上有不当之处。此外,该书对现任官员考中进士后授职情况的记载也不甚完备。对此,论文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中丰富的进士履历予以一一指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87.
王晓阳 《陕西教育》2009,(12):39-39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  相似文献   
88.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价值特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有着悠久而绵长的历史,其特点表现为考试具有直接的选拔性和功利性;考试具有明显的循环性与公平竞争性;考试具有社会分层性和对教育全方位指导作用;传统考试制度在愈来愈具有智力测验性质的同时,也因其社会实际效能单一而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9.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90.
高考的目的在于为现实需要选拔人才;各类大学、学科统一使用的语考试主要不是为中系选拔特长生。所以,高考该怎样考,不能抛开社会背景仅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孤立静止地评说。1946年“简单”的语高考选拔出宗璞、英若诚,古代只有一篇“作”的科举考试,还选拔出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也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化学术,也影响着当时国民的化素养,但这并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的形式在今天仍然适用。那种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在“语”单科上的造诣可能非现代学子可比,但要论科学技术方面的学识,他们就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