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500篇
科学研究   246篇
体育   282篇
综合类   130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运动是否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分析这两种细胞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变化与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21名2型糖尿病妇女随机分为运动组(n=11)和对照组(n=10),进行24周,每周3~4次的有氧结合抗阻力运动干预。实验前、后检测肥胖相关指标、血脂、血糖、胰岛素以及血清细胞因子脂联素和瘦素水平,计算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升高,肥胖相关指标下降,HDL-C升高;瘦素水平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细胞因子的变化是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最佳预测因素。广义线性模型(GEE)分析显示,瘦素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但在实验后运动组二者的交互作用下降。结论:运动改善了2型糖尿病妇女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了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推测,对于人类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也会抑制脂联素发挥胰岛素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72.
胰岛素是一种作用较强的代谢调节激素,全面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糖尿病患者,维持其血糖的稳定。胰岛素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主要体现在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合成肌糖元,使肌糖原储备增加、延缓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胰岛素的生化功能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73.
养生123     
80% 最近刚刚结束的第71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宣布,80%的Ⅱ型糖友存在并发症,其根本原因在于起始治疗和优化胰岛素治疗被延误。  相似文献   
74.
外源性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观察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及机能的影响。方法:28只雄性成熟SD大鼠在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安静注射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注射组。运动组和运动注射组进行跑台训练8周。皮下注射rhGH。结果:1)注射生长激素后,出现了肌纤维排列松散,细胞核数量减少且体积变小,骨骼肌细胞间质水肿等现象。2)在8周的训练后,肌纤维横截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注射生长激素4周后,安静组和运动组均显著增加,且安静注射组大鼠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运动注射组。3)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骨骼肌IGF-I明显升高。安静注射组及运动注射组血清IGF-I明显升高,运动组无明显变化。4)各组肌肉总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分别为安静注射组升高4.77%、运动组升高31.13%、运动注射组升高28.06%。5)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腓肠肌ATP酶活性升高。结论:1)8周耐力运动明显促进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同时增加了骨骼肌IGF-I水平。2)外源性rhGH注射4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形态产生肥大,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3)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显著提高血清和骨骼肌IGF-I水平,且骨骼肌总蛋白的含量变化与骨骼肌IGF-I的变化趋势平行。4)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对肌纤维类型及分配产生调节作用,从而改变肌肉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75.
IL-1beta是一个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人体内IL-1beta的作用受到紧密的调控,其中在胞外和细胞膜上的调控作用由IL-1受体拮抗剂(IL-1Ra)和诱饵受体IL-1RII所承担。IL-1Ra能与IL-1RI结合,但不能与IL-1RAcP作用;IL-1RII能与IL-1RI竞争IL-1beta的结合.  相似文献   
76.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标,也是人体内最大的蛋白质超家族,并且它在各种生理过程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伪氨基酸构造方法,利用matlab仿真结果显示其分类效果比先前的方法有较大的提高,Jackknife检验显示第一层的预测成功率达到94.66%,第二层的预测成功率达到86.38%。  相似文献   
77.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魏永鸽 《内江科技》2011,32(10):48-48
Toll样受体(TLR)是参与天然免疫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与许多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结合后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oll样受体家族的功能及其与感染性疾病关系作一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过度训练对大鼠腹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机械生长因子(MGF)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和过度训练组(overtraining).过度训练组进行11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最后1次训练后36 h,记录体重变化并测定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睾酮含量.断头处死大鼠并分离纯化腹膜巨噬细胞,中性红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IGF-1和MGF基因表达.离体状态下用不同浓度的IGF-1或MGF与巨噬细胞孵肓2h,观察IGF-1和MGF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过度训练组大鼠体重、血红蛋白和睾酮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约19.3%(P<0.01)、13.5%(P<0.01)、55.3% (P<0.01).过度训练组巨噬细胞摄取中性红能力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下降约27%(P<0.05);过度训练组巨噬细胞IGF-1 mRNA水平约为安静对照组的21倍(P<0.01),MGF mRNA水平约为安静对照组的92倍(P<0.01);IGF-1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无显著影响,各浓度组与未加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MGF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未加药组相比,10 ng/ml、50 ng/ml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00 ng/ml、200 ng/ml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l),各浓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过度训练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过度训练诱导产生的MGF可能在过度训练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9.
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形成过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动态变化规律理解骨骼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进一步分为损伤后第1、2、3、7、14、21和28天组.模型组采用局部钝物打击造成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步观察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形成过程中IGF-1、TGF-β1的表达,并采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对表达强度变化进行分期.结果:1)模型组IGF-1在损伤区域的表达显著上调,除了表达于再生肌纤维外,在肉芽组织和增生的结缔组织中也可见阳性表达,在塑型期尤为明显.模型组IGF-1表达强度呈倒“V”字形变化,可分为3期:损伤后第1~7天为第1期,损伤后第14~21天为第2期,损伤后第28天为第3期,其中第2期最高.2)模型组TGF-β1表达显著上调,主要表达于新生肌细胞和细胞间质,表达强度呈现“V”字形变化,也分为3期:损伤后第1~2天为第1期,损伤后第3~14天为第2期,损伤后第21~28天为第3期,其中第2期最低.结论:IGF-1、TGF-β1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均高水平表达.在损伤期和修复期,二者可能共同参与骨骼肌再生和细胞外基质再生,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在组织塑型期,二者均高水平表达于细胞间质(特别是增生的结缔组织),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骨骼肌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递增负荷运动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过程中生长抑素(SST)和生长抑素1型受体(SSTR-1)的应答和适应变化特征,探讨其可能机理。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又依据取样时间的不同分为15小组,建立递增负荷训练模型。分别于第0、2、4、6周末的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 h,将大鼠全身灌流固定后取脑及垂体,冠状位连续石蜡切片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得图像使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 (1)下丘脑中SST主要分布在3V旁室周核的上半部分,为胞质阳性;SSTR-1主要分布在垂体边缘,为胞膜阳性。(2)各组大鼠下丘脑SST及垂体SSTR-1对6周递增负荷运动的适应性变化特征为:①对照组大鼠SST在6周内无显著性差异,SSTR-1在第2周时最低,依次为第0、4周,至第6周时最高;②2周安静状态SST较0周明显增多,4周安静时下降至略低于0周,第6周则下降更低;SSTR-1安静状态下4周最高,依次为第6、2和0周。(3)各周大鼠下丘脑SST及垂体SSTR-1对1次性运动的应答性变化特征为:①第0、4周运动后即刻SST的表达增多,而第2、6周减少;训练第0、2、4周大鼠运动后3 h均可恢复至运动前安静状态,第6周则不能恢复;②SSTR-1在运动即刻及恢复3 h后的变化规律与SST一致,但运动结束后3 h的恢复程度较SST低,有滞后现象。结论 (1)在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影响下,安静状态时大鼠下丘脑SST运动初期一过性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适宜运动可以减少安静状态SST的表达,有利于维持自身的免疫机能;(2)大鼠垂体SSTR-1对1次性运动应答性反应的规律与SST一致,即接受适宜运动训练的个体运动后即刻表达增多,处于运动应激动员和衰竭阶段的个体运动后即刻表达减少;(3)运动后即刻及安静状态下,过度训练均引起大鼠下丘脑SST及垂体SSTR-1表达减少,对于对抗免疫抑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机体防御抑制保护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