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03篇
  免费   888篇
  国内免费   1436篇
教育   92831篇
科学研究   14441篇
各国文化   78篇
体育   4322篇
综合类   3985篇
文化理论   518篇
信息传播   16552篇
  2024年   1497篇
  2023年   5944篇
  2022年   3719篇
  2021年   4542篇
  2020年   3972篇
  2019年   4157篇
  2018年   1962篇
  2017年   3221篇
  2016年   3816篇
  2015年   5892篇
  2014年   10197篇
  2013年   7707篇
  2012年   8933篇
  2011年   9005篇
  2010年   8040篇
  2009年   7226篇
  2008年   7942篇
  2007年   6417篇
  2006年   4885篇
  2005年   4863篇
  2004年   5749篇
  2003年   4501篇
  2002年   2938篇
  2001年   2042篇
  2000年   1334篇
  1999年   472篇
  1998年   346篇
  1997年   248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现在国内的制造企业纷纷开始认识到了"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工匠精神",而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则需要通过高职思政教育去完成。然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时代的大跨越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工匠精神"已经成了被埋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一个词汇,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规划迫切要求"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32.
3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并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媒体行业,"互联网+"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对"互联网+"进行概述,阐述"互联网+"对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途径,希望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4.
张珍 《新闻世界》2020,(5):53-55
2018年以来,Vlog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新秀",也给新闻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Vlog改变了过去的新闻叙事方式,以个人视角呈现的新闻接地气、有创意,其真实性、趣味性和个性化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Vlog新闻融合VR、AR等网络新技术并加以创新,推动了新媒体矩阵的构建,增强了年轻人对新闻的关注度,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
36.
《考试周刊》2019,(78):167-168
学前融合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与普通教育脱节的儿童进行重新衔接,使其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日常生活。因此,对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面临的困境提供对策,是我国改进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7.
38.
评价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方面恰当评价,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9.
40.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对于每节课的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做到由易到难,题型丰富,层次清晰,尽量减少重复练习,真正让学生练有所获,练有发展,使课堂练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练习中获得提升;课堂还应发挥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功能,实现多元评价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性发挥,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