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983篇
科学研究   114篇
各国文化   83篇
体育   522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49篇
信息传播   31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660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陈亮 《新闻实践》2006,(8):50-51
2006年,当《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之类的娱乐类节目被有的人津津乐道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悄悄地走入了观众的视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就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技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相似文献   
82.
图片新闻     
仲洁 《新闻实践》2006,(11):48-48
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指的是采编的电视新闻能以本地受众的意志为转移,切实表达其意图和生存状态,以吸引本地观众为传播的出发点。这里所说的本土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本土化新闻,二是新闻本土化。那么,当今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本土化运作,呈现怎样的特点和趋势呢?  相似文献   
83.
收视率再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最早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看法并非是要抹杀收视率的所有积极意义。收视率的负面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对矛盾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导向间的矛盾、与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形成矛盾、与电视观众的真实需求间存在矛盾。文章从受众心理和方法学上对收视率进行批判。认为应该全力促成“收视率”样本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开展分众定性研究。文章不认同“收视率”对中国电视的绝对统治。如果“唯收视率至上”,事实上是放弃了对文化理性的追求,放弃了对人文艺术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作为与观众互动的一种手段,有奖收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节目中,不但文艺类、娱乐类、益智类节目中有,新闻类节目中也有。看电视剧中奖已是常事,很多电视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凡参与的观众,不论场内场外,运气好的都有可能获得一份奖品。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鹰潭电视台的《晚间播报》等都是正儿八经的新闻类栏目,也为收看并参与节目的观众设了奖。有奖收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道风景。有奖收视虽然并不是什么大发明,但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可以刺激观众的收视、参与兴趣,成为收视过程中的一个兴奋点,…  相似文献   
85.
有些意外但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家有房》的一员,虽然工作起来不象《都市现场》那样大张旗鼓,却也自得其乐。如果说《都市现场》是以短平快的大量本地信息吸引观众,那么《家家有房》则是以特有的服务功能,在都市频道占有一席之地。做了三个月的节目之后,颇有感触的还要属轮值热线。开始总是艰难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一起投诉事件了解得越多,就能发现越多的问题,于是不免犹豫,这一分钟的节目值不值得我们舟车劳顿追踪下去?然而,更多时候看见的是求助者期盼的眼光,责任感迫使我们继续跑下去……在别人眼里,记者的头上光环闪耀,可是在现…  相似文献   
86.
李敏 《青年记者》2006,(18):78-79
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作为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怎样能够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我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赢得观众呢?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7.
“时尚体育”让观众成为主角.使节目不同与以往的版块式、主题式的节目套路,既有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带给观众一种新的感受。[编者按]  相似文献   
88.
背景材料的运用,是以事实帮助记者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帮助观众把事物置于特定环境、条件中去理解、分析,从而引出深层次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9.
冯歆 《新闻知识》2006,(7):66-67
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体育节目则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在今天的中国,更多的人是通过电视来观看体育比赛、了解体育事业的。观众需要知道主持人是怎么看、怎么理解、怎么分析的。因此,观众更加希望能够通过主持人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所以这就需要体育主持人解说员首先应具有引导人民群众树立体育意识,建立体育观念的职责;另外,还应该拥有丰富的专业体育知识,和见多识广的体育见解。而体育主持人解说员在体育比赛中的把握、…  相似文献   
90.
在今天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法强迫观众去收看,但有一个办法,就是运用精彩独到的标题来引起观众注意,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什么样的标题能锁住观众的眼球?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简洁明快易懂,准确生动深刻”。观众对电视评论节目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来自标题,节目能否抓住观众,首先要看标题能否吸引观众。我认为,好的标题除了包含有足够的信息量,首先要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好看好记;第二,好的标题还要生动有趣,应该将节目的亮点和兴趣点表达出来,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人的收看欲望,急于知道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