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2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92.
诗意地生活     
<正>诗意地生活,在如诗般静谧的环境中生活。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去,朝着崎岖坎坷的人生路,不敢稍作停顿,因为身前身后有着多如牛毛的竞争者。指针单调地跳着枯燥的舞  相似文献   
93.
金庸借鉴而又改造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他不仅降低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中的地位而且赋予仇恨的产生以更复杂的原因,强化了复仇的悲剧意味,从而批评和否定了传统的复仇观念。金庸将现代理念融入武侠小说,极大地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94.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流、雅俗互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通俗的,但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化的精髓、体现出小说创作“学人生”与“学的娱乐性”的统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已远远超过俗学的范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5.
金庸先生在其精心构建的武侠小说中 ,对人性中的“痴”、“嗔”、“贪”三毒以及那些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者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有力地批判。“痴”毒使人在有意无意间伤人伤己 ;“嗔”毒令人灵魂扭曲 ,理性丧失 ;“贪”毒则让灭一切人性 ,直接将灵魂交给魔鬼。从而点明 ,“贪”“嗔”“痴”三毒正是导致“人生之苦”与“人世之灾”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6.
2015年国庆假期,带着在学校郁积的满腹烦恼,我回到了三百多公里外的乡下老家。拐过林间小道,远远便望见了爷爷——从教师岗位退休的爷爷,96岁高龄依然能劈柴劳作的爷爷。即刻,我加快了脚步,大声呼唤着爷爷。奔跑的同时,情不自禁,不争气的眼泪裹挟着压抑了多日的委屈,刹那间奔涌出来。  相似文献   
97.
武侠小说以江湖为侠客活动的背景和空间,金庸的作品,拓展并强化了江湖的表意功能,体现出武侠小说的民间立场和它与世俗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8.
金庸的小说,最吸引我们的是他的博学广闻:天南地北的景物,天差地别的民风民俗,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佛经、道教、五行、八卦、历史、地理……无不入书中,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部部小说都充满浓厚的中国化气息。那么,他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  相似文献   
99.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0.
理解金庸小说《鹿鼎记》,小说故事的历史背景和金庸本人的历史观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康熙帝为切入点,可以看到金庸对满汉文化融合的态度;而从天地会入手,则可据此分析金庸的历史观;上述两个角度在韦小宝那里形成了一个结点,从而使得《鹿鼎记》成为金庸小说中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